“00後”海上石油工人的青春守望
(原標題:“00後”海上石油工人的青春守望)
新華社天津1月19日電(記者李然)隆冬時節,海風凜冽。從渤中19-6氣田海上平臺的甲板上往下看,白浪翻涌。在7級大風下,連底部的泥沙也隨浪花攪動,原本蔚藍的海洋都快變成了泥灰色。
這是渤中19-6氣田海上平臺一景。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渤中19-6氣田是我國東部第一個大型、整裝的千億方大氣田。臨近春節,陸地上的人們已經開始籌備年貨,而在這裡工作的數十名工作人員,卻將堅守崗位,保障更多家庭的溫暖團圓。
李佳旺是氣田上的“00後”之一。作爲黑龍江大慶人,他從小便有着石油情結,從東北石油大學畢業後就應聘到中國海油天津分公司,成爲一名生產操作工。他說:“這個春節,我想留在海上平臺參與值班,和工友們一起過年,就像在家一樣。”
記者初見李佳旺時,他的髮型精心打理過,但紅色工服上卻滿是油漬。“前幾天清洗濾網時,一陣大風把油全刮到我身上了。”他笑着說。
在李佳旺的家鄉,60多年前,“鐵人”王進喜帶領1205鑽井隊參加石油會戰,立下“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錚錚誓言。
60多年來,我國油氣鑽探技術不斷髮展,位於渤海中部海域的渤中19-6氣田已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超2000億立方米、探明石油地質儲量超2億立方米,不僅油氣埋藏在深度超5000米的潛山儲層,且油氣儲存在只有0.01至0.1毫米寬的裂縫中,在這裡作業相當於“在頭髮絲中抽取油氣”,體現出我國勘探開發技術的實力。
作爲2023年11月起陸續投產的渤海油田的新成員,渤中19-6氣田吸引的員工也滿是青春朝氣——平均年齡只有32歲、“00後”佔五分之一。越來越多的“李佳旺”在這裡成長爲新時代“海上鐵人”,伴着蔚藍海洋,守護能源安全。
張鵬出生於2002年,比李佳旺還小一歲。當記者問到是否會在封閉的海上平臺覺得孤獨,愛笑的張鵬卻說他總能發現這裡的美好。“比如前幾天我看見了今年的第一場雪。”他說。
那天下午兩三點,天空能見度很低,一陣大風襲來,張鵬感覺有冰涼的東西打到臉上,擡頭一看是漫天的大片雪花。儘管這場雪只下了5分鐘,但卻讓這名“00後”感到震撼而溫暖。
石油工人在渤中19-6氣田海上平臺的監控室值班。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眼下,氣田開發已經進入油氣上產的關鍵時期,我們還要管轄海上12座生產設施,一點不敢鬆勁。”談到即將來臨的第一個沒法和父母家人一起過的春節,“00後”員工吳東澤如是說。
隨着渤中19-6氣田的快速上產,吳東澤這位剛入職半年的實習生也得到快速成長。
海上平臺停產檢修一般不超過3天,要最大限度降低停產對下游用戶的生產、生活影響,工期緊、任務重,很多檢修改造工作都是有經驗的師傅主操,這對吳東澤來說也是可以藉機集中學習的好機會。
吳東澤的師父徐寶印說:“有一次我帶着他已經幹了快12個小時,到了徒弟換班休息時間,結果趕都趕不走,還要一直待在現場。”
“除了跟着師父實操外,我還會堅持利用休息時間‘爬流程’,熟悉生產原理、工藝,這樣才能儘快頂班留在這裡。”吳東澤說。
渤中19-6氣田總監鄒亮說:“‘00後’也能吃苦耐勞,具備石油工人的品格,傳承好鐵人精神。”
2000年出生的董相君則是一位工作快3年的儀表工,海上平臺是“向上要空間”,多層甲板結構,相鄰平臺靠棧橋相連,董相君往往要在多個平臺間穿梭,一天下來2萬多步是標配。但凡管道、閥門等設備在冬季發生凍堵,就需要第一時間處理。
石油工人在渤中19-6氣田海上平臺工作。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前幾天凌晨4點,董相君突然被急促的電話鈴吵醒,得知是自己負責的區域需要搶修,當即便穿衣揹包前往現場。寒意刺骨、機器轟鳴,大風颳得人喘不上氣,不知不覺天邊微亮,董相君才完成了搶修工作。
春節將至,這些海上的“守歲人”,將用堅守爲祖國的能源事業增添一抹溫暖的底色。“我們留在海上平臺過年,也是爲了更好保障京津冀及環渤海地區的用氣需求。”董相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