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反人類設計:高鐵座椅,清涼油盒子,蠔油瓶,衣服標籤上榜

善於觀察生活的朋友,應該不難發現,我們生活中時常遇到一些小麻煩,小困難並不是我們的智慧不夠,而是有人不聽勸,非常固執,比如一些日常用品,一些設計讓很多人惱火的很,可就是不做一絲改變,幾十年如一日,搞不懂他們的底氣何在,但凡有任何一個替代,我毫不猶豫的可能拋棄他們。

讓我欣喜的發現有一些產品設計已經聽人勸了,比如很多啤酒瓶已經可以輕輕一拉就可以打開了,再也不用牙了,也不用磕桌邊了。

前幾天買麪粉也驚喜的發現,不再用傳統的繩子封口了,剪開就可以。當這些便利的設計出現之後,原先的那種罕有人再喜歡了,我想如果有些設計繼續那麼固執下去,恐怕會有類似的結局吧。

我們來看看如今還有哪些設計有點反人類,不聽勸!

第10名:不鏽鋼盆裡貼標籤

買過不鏽鋼盆,或者碗的應該記憶猶新,有的是貼一個小標籤,有的是一整塊,將整個盆地粘上,這種標籤還挺頑固,一般你手撕是撕不下來的,用水泡好像也不大好使,反正我每次都是上鋼絲球,結果挺容易弄花了盆底。

不知道生產者是咋想的,貼外邊不行嗎?你貼裡面也弄個不留痕容易撕下來的啊。

如果同類產品擺一起,有一個不在裡面貼標籤的,我估計120%的人得選擇人性一點的東西。

這個東西我想有一招能制服這種惰性,就是網購不鏽鋼盆啥的,凡是發現盆裡面貼標籤的,一律寫上生氣的原因,退貨,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如此一來,用不了多久應該就訓的服服帖帖的,別人我管不了,我打算以後就這樣了。

第9名:米袋子

很多面粉袋子基本放下了高貴的頭顱,向消費者表示我錯了,我已經改了。但是大米依然倔強,固執如初,不知道哪來的勇氣如此拿捏消費者。

每次開袋子,就是靠運氣了,偶爾能有一兩次成功了,但是大多數都是不成功的,每次開之前還上網搜攻略學習了,也沒有用,對着視頻學都不行,總能遇到開不成功的,然後剪刀一個一個剪,米里面落了不少碎繩子,非常惱火。

我想這個困惑應該深深地困擾着很多人吧!

既然他們不肯改變,我們應該咋改變呢?頭疼,天天吃麪食也受不了。

第8名:玻璃瓶蓋

提到這個就一肚子火,不管是罐頭瓶還是辣椒醬啥的瓶子,那蓋子圓圓的滑滑的,擰的手通紅差點把皮給拽下來了都沒用,經常需要藉助剪刀撬下才能打開,用一次不擰緊又怕變質,下次吃飯時打開又是肚子氣,有時手溼那就更鬧心了。

搞不懂,這也不是啥高科技,設計一個有棱角,很容易擰開的蓋子很難嗎?

我想如果有人這麼做,肯定能大賣吧,只因爲沒有人動這個心思,那麼多廠家纔不思進取,面對大傢伙的苦惱,視若不見。

第7名:領帶

實在搞不懂,這是誰發明的東西。非的往脖子上勒一個布條子,首先沒有美感,其次麻煩的很,再次帶着難受的一米。

尤其夏天,本來身上就往外冒汗,熱氣上升,結果被領帶堵住了,沒法散熱,身體更難受。

說句不好聽的,領帶就是西方的裹腳布,東方的裹腳布早已經沒了,領帶也應該有人說不了。我個人感覺真不好看,徒增很多煩惱,百害無一利。

第6名:蚊香

打記事起就用這玩意,幾十年了,每年夏天都用不少,不知道哪個大聰明設計的蚊香,非要兩盤固定在一起,結果每次分開的時候,必然要斷裂不少,這玩意本來就很脆弱。

難道這樣設計能加快使用速度?如果真是這樣,那真是商業奇才,跟加大牙膏口尺寸一樣。

本來夏天就挺熱的,在點蚊香前還有蚊子來襲擊,在那邊罵罵咧咧的剝離合在一起的蚊香,一邊用左腳去撓癢剛被叮了的右腿,那心情,可以想象。

結果還碎了,簡直崩潰了。

第5名:紅酒瓶塞

這個也不知道是哪個大聰明的發明,本來就是爲了喝點紅酒,結果家裡翻箱倒櫃的也沒找到開瓶器,這玩意還不像啤酒瓶,牙咬,桌邊磕的,用剪刀,鐵釘啥的折騰半天於事無補,想喝,只能把上半部砸了,否則沒招。

更讓人惱火的是,即使你有工具給打開了,結果發現喝了一杯後不勝酒力,或者那麼貴捨不得一次喝完,卻發現,那玩意再塞回去是不可能了,你說惱火不。

所以,我現在喝紅酒基本都是國產的大塑料桶裝的,蓋子擰開倒純淨水一樣,不貴還甜滋滋的,不是我喜歡喝這個,也算是對木塞的一種無聲抗議吧。

第4名:蠔油瓶

真人真事,我有一次爲了把蠔油倒出來結果用力過猛,將瓶子甩倒了客廳,結果弄的到處都是蠔油,氣暈了,從此再也不吃蠔油,他是不是生蠔做的我不關心,關鍵是被這種設計給氣暈了。

本來就很粘稠,跟膠水油漆似的,結果還用這種玻璃瓶裝,倒出來老費勁了。

真的氣着了,我發誓永遠不吃蠔油了,即使換包裝了也不吃了,有陰影了。

第3名:衣服標籤

這個也不知道哪個大聰明的發明,我對衣服有標籤本身沒意見,但是爲什麼你標籤非要縫在後脖子上,撓癢用的嗎?

經常的被標籤蹭的後脖子癢,每次買完衣服還得氣的把標籤拆了,太麻煩了,所以買衣服就挑脖子處沒標籤的買,可惜太少太少了,那標籤弄哪裡都可以,爲啥要往那地方縫,我實在是想不通了。

第2名:清涼油盒子

這玩意也奇怪,好像沒有替代品似的,打開它只能靠運氣,越着急越打不開,而且特別小,滑溜溜的。

幾十年了,沒有任何改變的意思。憑什麼這麼拽?憑什麼?憑什麼?

但凡有個替代品,恐怕沒人願意再受這個窩囊氣吧。

第1名:高鐵座椅

這個在我印象裡就是矛盾製造機,每天高鐵上都發生很多次本可以避免的爭吵。

爲什麼要搞可調節的座椅?總有人一上車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放倒,完全不顧及後邊人啥情況,理由就是就這樣設計的,這是它的權利。

即使這種設計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是不是高估了人的素質,三天兩頭網上的視頻發因爲調節座椅而發生的打鬥,真的太多太多了。

我覺得應該定下一個規矩,座椅可以放下來,但是要徵求後排人的同意纔可以,畢竟放下後說對後排沒影響是不可能的,友好商量,適當的放下一些我想沒有人會拒絕的。

如果做不到如此,那最好就取消這個功能好了,否則爭吵每天還在上演,座椅本身沒有罪,又爲何成了矛盾製造器了呢?

所以這個座椅,一天拿不出一個讓矛盾減少的措施,我就一天改變不了對它的印象。

朋友們,你們還有啥覺得不可接受或者很隔應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