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外媒科學網站摘要:光合作用升級創造超級作物

11月21日(星期四)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自然》網站(www.nature.com)

一名青少年感染禽流感給科學家敲響了警鐘

在加拿大溫哥華的一家兒童醫院,一名青少年感染了禽流感病毒,情況危急,研究人員進入高度戒備狀態。

上週公佈的病毒基因組序列顯示,這名少年感染了一種攜帶突變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這種突變可能會提高其感染人類呼吸道的能力。如果這是真的,這可能意味着該病毒可以迅速進化,從鳥類傳染給人類。

免疫學家稱,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發展,但並不意味着一場新的大流行即將來臨。目前,沒有跡象表明這種病毒已經從患病的青少年傳染給其他人。這種病毒與感染美國奶牛的H5N1病毒有關,但並不完全相同。

加拿大公共衛生官員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這名青少年沒有在家禽養殖場工作或生活,研究人員在其家庭寵物中也沒有發現H5N1感染的跡象。該官員表示,我們很有可能永遠無法確定其感染來源。

測序數據表明,該少年感染了一種混合病毒,這些病毒與目前感染該地區家禽和水禽的H5N1病毒譜系相似。但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這些病毒與感染該少年的病毒之間的三個關鍵區別:兩種可能的突變可以增強病毒感染人類細胞的能力,另一種可能使病毒更容易在人類細胞中複製,而不僅僅是在其通常的鳥類宿主細胞中複製。

目前,各國政府和研究人員正在爲H5N1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做好準備。科學家們正在開發和測試針對目前流行的H5N1病毒的疫苗,研究表明,2000年代中期設計的H5N1疫苗庫存可能仍然對最近的H5N1病毒有效。專家稱,這些疫苗也可能對青少年身上發現的病毒有效。

《科學通訊》網站(www.sciencenews.org)

氣候變化使颶風風速平均提高了30公里每小時

美國非營利性研究機構氣候中心(Climate Central)的研究人員在《環境研究:氣候》(Environmental Research: Climate)中報告稱,從2019年到2023年,氣候變化使颶風的最大風速平均提高了約29公里/小時。氣候中心的一項伴隨分析顯示,氣候變化同樣使2024年所有颶風的強度平均增加了約29公里/小時,增加了颶風破壞的風險。

氣候科學家稱,隨着氣候變化導致赤道升溫,大自然尋求將這些熱量重新分配到世界其他地區,而我們的大氣是通過颶風來實現的。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新的歸因框架來快速測量氣候變化對近期風暴風速的影響。根據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歷史海洋表面溫度記錄和地球氣候的計算機模擬,研究人員模擬了一個沒有氣候變化的世界中的現代北大西洋。然後,他們計算了最近颶風在模擬大西洋上的風速,最後將假設的速度與觀測到的颶風風速進行了比較。

根據他們的測量,在2019年至2023年發生的38次颶風中,有30次颶風的風速等級因氣候變化而提高了一級。同樣,在2024年,氣候變化使每個颶風的最大風速增加了14至43公里/小時。颶風“海倫”和“米爾頓”的最高風速分別提高了約25公里/小時和40公里/小時(23英里/小時),風速等級從4級上升到5級。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1、一項策略可大幅提高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和產品壽命

由英國薩里大學和倫敦帝國理工學院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已經確定了一項策略,可以提高由“神奇材料”鈣鈦礦製成的太陽能電池的性能和穩定性。

在《能源與環境科學》(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詳細介紹了他們如何生產鉛錫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使其功率轉換效率(PCE)超過23%,這是使用鈣鈦礦材料取得的最佳結果之一。更重要的是,這種設計策略將電池的使用壽命提高了66%。

雖然目前許多屋頂上使用的是硅太陽能電池板,但鈣鈦礦/硅太陽能電池板正在市場上出現,預計具有更高效率的“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板將是該技術的下一個重大進展。然而,爲了使這項技術在商業上可行,科學家們需要解決提高穩定性和效率的挑戰。這項由薩里大學發起的合作研究確定了鉛錫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以前隱藏的導致效率和穩定性損失的機制,並解決了這些挑戰,幫助科學界推進這項技術。

爲了實現這些改進,研究小組專注於瞭解在太陽能電池性能中起重要作用的空穴傳輸層所引起的效率和穩定性損失。他們引入了一種碘還原劑來抑制導致電池隨時間降解的化學反應。這種方法不僅提高了鉛錫太陽能電池的效率,而且延長了它們的壽命,使其在長期使用中更加實用和具有成本效益。

2、時差如何擾亂新陳代謝:對“主生物鐘”影響更大

在長途飛行或夜班後,你是否曾感到懶散和不適?英國薩里大學(University of Surrey)和阿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生物鐘紊亂,如時差紊亂,會影響我們的新陳代謝,但影響程度不如睏倦和大腦中的“主生物鐘”(也被稱爲“晝夜節律中樞”)。

這項發表在《交叉科學》(iScience)雜誌上的研究強調,時間變化會導致處理食物的能量消耗減少,血糖和脂肪水平變化,以及早餐內容物從胃中釋放速度減慢。

然而,這些代謝影響是暫時的,大多數在2-3天內恢復。這與對大腦中主生物鐘的影響形成鮮明對比,後者伴隨的睏倦和警覺性下降在5天內未能恢復。

該研究強調了保持一致睡眠時間表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我們這個快節奏的世界,長途旅行和輪班工作如此普遍。即使是很小的時差也會影響新陳代謝的許多方面,但與對睡眠和警覺性的損害相比,時差對新陳代謝的影響恢復得更快。瞭解晝夜節律對我們健康的影響可以幫助我們對生活方式做出明智的選擇。通過優化我們的睡眠和飲食模式,我們可以改善整體健康狀況。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光合作用升級將爲不斷變化的世界創造超級作物

30多億年前,光合作用首次出現在完全被水覆蓋的地球上的古代細菌中。在數百萬年的時間裡,這些細菌進化成植物,適應了不斷變化的環境。大約3000萬年前,一個重大的進步發生了:一些植物發展出了更高效的光合作用形式。雖然水稻等植物保留了較舊的C3光合作用方法,但其他植物,如玉米和高粱,採用了更先進的C4光合作用。

今天,有超過8000種C4植物在炎熱乾燥的氣候中茁壯成長,是世界上最具生產力的作物之一。儘管如此,大多數植物仍依賴於效率較低的C3過程。這就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C4光合作用是如何進化的,是否有可能將這種效率應用於C3植物?

現在,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和劍橋大學合作開展的一項研究中,首次發現了像高粱這樣的C4植物進化到如此高效的光合作用所需採取的關鍵步驟,以及如何利用這些信息使水稻、小麥和大豆等作物更高產,更能抵禦氣候變暖。

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Nature)雜誌上。

科學家們採用了尖端的單細胞基因組技術來研究C3水稻和C4高粱之間的區別。雖然以前的方法過於不精確,無法區分相鄰的細胞,如葉肉細胞和束鞘細胞,但單細胞基因組學使研究小組能夠研究兩種植物中每種細胞類型的遺傳和結構變化。

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C3和C4植物之間的區別不是去除或添加特定基因。相反,區別在於控制層面,從長遠來看,這可能使科學家更容易在C3作物中開啓更高效的C4光合作用。

2、一項化學突破或改變很多行業

以色列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公佈了一種創新的化學工藝,用於生產聚合物、藥品和農業化合物的原材料。

最近發表在《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雜誌上的這項研究概述了這種方法的發展,並得到了計算分析的支持,該分析揭示了其機制和關鍵階段。

這個突破性的過程被稱爲三氮解(Triazenolysis),它將烯烴——一種廣泛存在的有機化合物,例如從石油中提取的烯烴——轉化爲多功能胺。這些胺在工業和研究環境中有多種應用,使該過程成爲現代化學的一項重大進步。

這一過程模擬臭氧分解,這是一種長期使用的技術,用於產生具有碳-氧鍵的分子。臭氧分解是在一個多世紀前發明的,它能有效形成碳-氧鍵,但無法產生碳-氮鍵。而三氮解則通過裂解烯烴(由氫和碳組成的一類化學物質,其中有一對或多對碳原子通過雙鍵連接)中的碳-碳鍵,產生與廣泛應用相關的碳-氮鍵。(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