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4》挨轟宣揚臺獨 史觀錯亂
文化部耗資8600萬元打造戶外大型「歌仔音樂劇」《1624》,挨批內容爭議多、史觀錯亂。(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爲慶祝臺南建城400週年,耗資8600萬元與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長達1年、集結國內衆多戲曲大咖,打造戶外大型歌仔音樂劇《1624》。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文體育組召集人陳學聖痛批,該劇花費有層層貓膩,且內容爭議多,直指臺灣被殖民統治,卻大肆慶祝,有史觀錯亂的問題。
文化部表示,《1624》從海洋史觀出發,由西拉雅人、漢人、荷蘭人、日本人共構多聲部的歷史視角,呈現臺灣早於17世紀就已成爲「世界史」的場所。劇本發展過程,邀請史學顧問吳密察、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翁佳音等人協助參與劇本擬定。
陳學聖強調,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南建城,是臺灣第一次被殖民統治,被殖民者竟耗費大量公帑大肆慶祝,真不知臺灣「主體性」何在?而劇中的濱田彌兵衛事件,被強調是臺灣首次登上國際舞臺,但臺灣任列強宰割的事實,值得「引以爲榮」嗎?
立委高金素梅則痛批,在《1624》中看不到文化部對殖民歷史的反省,這是對原住民族歷史轉型正義的挑戰和破壞,根本就是在宣揚「臺獨理念」,花納稅錢去美化殖民者的罪行、去打造虛假的史觀。
至於8600萬經費,陳學聖表示,他翻遍預算書,找不到這筆預算科目,質疑是臨時動支預備金或各單位湊出來,沒按規定編列,沒經過國會審查。
他指出,該案甚至採限制性招標,由高雄愛樂文化基金會執行。文化部理由是,國家兩廳院、衛武營的意願不高,高雄愛樂有承作意願。
他痛批,2天燒光8000多萬,只爲服務意識型態,淪爲政治正確的大拜拜宣傳戲,許多優秀演員竟成跑龍套,演出費加總不到700萬元;反觀負責執行的高雄愛樂及夢中人文創公司卻各領超過3000萬元,真的很離譜。
文化部則表示,經費除幕前幕後500多位演出人事成本外,並涵蓋籌備、排練與演出期間的硬軟體、人員費用,3場演出現場觀衆計7萬人次,線上觀看逾62萬人次,目前持續於YouTube頻道播出,成效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