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一位德國女攝影師鏡頭下的東嶽泰山
赫達·莫里遜(Hedda Hammer Morrison,1908-1991),生於德國南部的斯圖加特,父親是個出版商。莫里遜的家裡後來曾經送她到奧地利的因斯布魯克的醫學院去攻讀,但她不久就說服家人,改到慕尼黑最早開辦的一家攝影學校學習,從此開始了攝影師的生涯。
赫達二十四歲那年(一九三三年)偶然在一份攝影雜誌的廣告上發現,中國北京的一家德國人開設的哈同照相館正在徵召一名會講英、法、德語的女攝影師。她認爲這個職位非己莫屬:她會這三種語言,她的施瓦布地區的出身——當地人在德國以刻苦耐勞著稱,而且她還是個女性——老闆的盤算是可以少付些薪水。結果不出她的所料,北京的照相館果然相中了她。
那個時代的中國,對於一個德國年輕的單身女性來說,實在是個遙不可及的地方。但她還是隻身離開德國前來中國。
赫達其後十三年裡在北京度過的歲月,就是帶着相機,騎着一輛自行車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名勝古蹟,拍攝下如今大多已經蕩然無存的舊日景物,留給後人嗟嘆其珍貴价值的照片。
赫達·莫里遜除了北京之外,還到過很多地方,河北的正定、保定、熱河,陝西的華山,山東的濟南、泰安、威海、青島以及南京、香港等地。這些地方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蹟、市井風情,也隨之進入了她的鏡頭。
今天所發這一組是赫達·莫里遜在泰山拍攝的一組照片,時間大概是1942年。
岱宗坊。岱宗坊位於岱廟北,爲一跨道石坊,登泰山以此爲起點。
通往南天門
登山道
玉皇閣牌樓
祠廟前的古木
登山途中的攤販,還有個小的遮陽篷。
登山途中的景觀
有錢人可以選擇這種帶遮陽篷的轎子上山。
售賣拓片
登山道,亂石嶙峋。
回馬嶺牌坊。
崖間松樹,右下角石刻“民具爾瞻”。
泰山蒼松。
山崖松樹。翻閱赫達在各處拍攝的照片,她對樹木情有獨鍾。
一覽衆山小。
泰山南天門。
泰山巨石。
泰山天街。
極目遠望,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蕩胸生層雲。
碧霞祠全景。碧霞祠位於泰山極頂南側,初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原名昭真祠,明弘治年間改名碧霞靈應宮,又稱碧霞靈佑宮,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重修後改稱碧霞祠,沿用至今。
祠廟建築亟待修繕。
登峰造極和萬法唯識石刻。
摩崖石刻。崖壁上有唐玄宗“紀泰山銘”,世稱摩崖碑。
碧霞祠中的碑刻。碧霞宮。主殿前有銅碑二方,其在左者刻有“欽修泰山大工告成靈佑宮金碑記”,系明天啓五年所刻制。
祠廟中的香爐。
祠廟中的造像。
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又稱泰山老母,是北方地區傳統民間最重要的信仰之一。
碧霞祠中的建築。
山上的祠廟建築,已顯得殘破。
南天門建築。
山景
從上往下俯看登山道。
可能很多人都登過泰山,山峰、蒼松、石刻、祠廟,這些應該與八九十年前不會有太多變化,但那些有趣的細節卻是如今再也很難見到的。赫達的攝影視角是那麼獨特,她的影像記錄是那麼有趣。每次翻看她留下的照片,都禁不住感慨:感謝她,給我們留下那麼多珍貴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