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億元營收的黃金帝國 夢金園能否成爲下一個老鋪黃金?
一年銷售200億元的黃金巨頭即將敲開港交所的大門。
夢金園(2585.HK),這家成立於2000年的黃金珠寶製造商,核心產品以高純度黃金首飾爲主,兼營鑽寶玉石鑲嵌、K金、鉑金等飾品,連續多年營收規模超百億元,2023年營收更是突破200億大關,年複合增長率達9.45%。
根據招股書顯示,2024年上半年,夢金園的營收爲99.80億元,較去年同期的93.16億元增長7.12%。
不同於其他同類黃金珠寶企業的傳統煉法,在夢金園的身上既承載了黃金珠寶商的古老屬性,又閃耀着極強的科技光環。製造中心更是全行業首個“5G工廠”,智能製造和數字化轉型成爲行業獨樹一幟的兩個重要標籤。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夢金園是極少能夠實現運營涵蓋黃金珠寶產業各關鍵環節的企業之一。
下沉市場的“掘金者”
百億營收的成功,離不開夢金園獨特的市場選擇與商業模式。
夢金園的故事,是從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開始的。2000年,王忠善夫婦在這裡成立了第一家夢金園的製造及運營實體。與其他傳統珠寶品牌“起步即高端”的路線不同,夢金園選擇了更爲“接地氣”的發展道路——將目光鎖定在三線及以下城市,積極開拓下沉市場。
這一獨特的市場選擇,讓夢金園在珠寶行業這片紅海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藍海。
隨着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續增長,三線及低線城市的消費者購買力顯著提升,爲夢金園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遇。通過特許經營分銷模式,夢金園向省級代理及加盟商銷售時,採用較低固定工費的定價模式讓利加盟商,保證後者的銷售利潤率,以此增強加盟粘性,吸引更多合作伙伴加入。
這樣的策略讓夢金園在下沉市場中如魚得水。截至2024年6月末,夢金園已建立了全面的特許經營網絡,覆蓋了1670名加盟商旗下經營的2850家加盟店、7個自營直營區服務中心及17個省級代理。
這些加盟商組成的銷售網絡,如同一條條黃金河流,源源不斷地爲夢金園輸送着營收。報告期內,夢金園來自特許經營網絡的收入佔比高達87.6%、94.4%、93.7%和82.3%。其中,來自三線及以下城市加盟商銷售所得收益合計佔比穩定在37%以上,是一、二線城市銷售規模的約兩倍。
除了線下門店,24歲的夢金園“網感”十足,在電商領域亦是發展迅猛。招股書顯示,夢金園已在主流電商平臺如抖音、小紅書開設網店,以觸達更多目標消費者,並與KOL及名人在社交媒體上攜手發起多項營銷活動,進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
2023年,其線上銷售收益達到人民幣7.507億元,同比增長約106.0%,2024年上半年,夢金園的電商銷售規模達到13.19億元,較2023年同期的1.72億元增加了近7倍。
科技賦能的“黃金帝國”
在黃金珠寶的世界裡,純度是衡量價值的重要標準。
夢金園創始人王忠善曾於2016年先後創造兩項吉尼斯世界紀錄,一項是重達82.20千克的“世界最大金戒指”,另一項是通過純度高達999.999%的足金唐獅系列產品榮獲的“最純的黃金首飾”認證。
一脈相承的夢金園也以其卓越的提純能力,成爲高純度黃金珠寶市場的主要參與者。目前,夢金園已將量產黃金珠寶的純度由999提升至999.9,併成功開發出純度級別達到999.99及999.999的產品。
與強調純手工工藝的黃金珠寶品牌不同,夢金園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也爲其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爲精密、高效地生產高品質的黃金珠寶,夢金園不斷引進並改進業界領先的進口生產設備,以滿足生產需求。自2020年以來,夢金園已開發出約300套自主研發的生產設備。結合使用3D打印技術、CNC精雕技術和高精度黃金工藝技術,顯著提高了生產過程中的機械化及自動化水平。
爲了保持行業競爭力,夢金園研發支出不斷擴大。2021年截至2024年上半年,夢金園的研發開支分別爲10.7百萬元、13.5百萬元、17.5百萬元及11.3百萬元。截至最近一次報告期,夢金園於中國擁有601項專利,遠超行業平均值,成爲掌握核心科技的黃金首飾加工企業。其首創的“無焊料焊接”專利技術,更是被列入國家科技部“國家火炬計劃”項目,並獲得了多項榮譽。
此外,夢金園還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其黃金珠寶首飾智能製造中心——夢金小鎮,成爲國內黃金珠寶行業首個“5G工廠”,實現了多個智能場景,爲公司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按黃金珠寶收益計,於2023年,夢金園位居999.9高純度黃金珠寶市場榜首,併爲首批實現999.9高純度黃金珠寶的規模化、自動化生產的黃金珠寶製造商。此外,夢金園於2019年成爲國內首家且爲極少數量產18K金彈簧扣的企業,有效扭轉了行業過度依賴海外進口18K金彈簧扣的產業格局。
在當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黃金作爲避險資產的需求不斷上升。夢金園憑藉其在黃金珠寶領域的專業優勢,有望在黃金牛市中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招股書顯示,公司集資所得款項約50%將用於升級山東濰坊的生產設施以增強生產能力;約34%將用於擴大和加強特許經營網絡;約16%將用於投資訊息科技,包括收購數據管理數字系統及生產鏈數字化。
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作出決策需自甘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