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法國總統訪華,乘車即將進故宮時,狠人單霽翔:拉閘、關門

單霽翔

2013年4月25日,一輛轎車停在故宮門口執意駛入,車裡的司機、隨行等人和故宮工作人員起了爭執,雙方都不肯退讓,局面一時僵持。

車上坐着的,正是時任法國總統奧朗德,他本以爲自己的身份會讓此次訪華之旅暢行無阻,沒想到竟能出這檔子事。當時有不少人說,這故宮館長是幹什麼的,怎麼能讓貴賓沒面子呢?

奧朗德此次前來,一方面是受中國邀約前來做客,而且還是首次訪華;另一方面是促進中法雙方貿易往來。他的到來對當時的中國確實有不小的意義,於是有些人認爲故宮此舉不太妥當。

奧朗德

即便如此,故宮方面仍拒絕這輛車入內,奧朗德有些無奈,隨行工作人員找到故宮館長表示不滿,而館長不卑不亢道:

奧朗德一衆人聽後恍然大悟,連稱有道理,隨後下車。此時,攔截的閘門也緩緩升起,敞開的硃紅大門迎接這位總統的到來。

這位“不近人情”的人就是前故宮館長單霽翔。

勤勞苦學,立志報國

1954年7月,單霽翔出生了,後來因爲父母工作調動,不到三個月大的他裹着襁褓被父母帶到北京生活,從此和這片歷史厚重的土地結下不解之緣。

《牡丹亭》題記雲: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自打記事起,單霽翔就深愛着北京,愛着老街旁的鬱鬱蔥蔥的樹木、輾轉曲折的衚衕、隨處可見的歷史文化,從驚豔到熱愛,一直如此從未停止。

單霽翔年輕時並未有機會讀大學,但對知識求知若渴,白天在工廠做工晚上讀書學習,到了24歲那年高考恢復,他憑藉多年積攢的知識和挑燈苦讀,如願以償考入東北師範大學。

1979年,教育部派100名學生前往日本留學,優中擇優,反覆考察,最終僅讀一年大學的單霽翔脫穎而出,成爲這100名學生中的一份子,一同飛往日本求學。

雖同爲亞洲國家,日本和中國的文化制度有不小的差別,城市規劃更甚,高樓大廈和歷史建築相互交映,現代潮流和傳統文化共同發展。

文化衝擊使單霽翔感到震驚之餘,暗自下了決心:要讓中國悠久歷史發揚光大,將來的中國的國力必然要比日本強。

於是,在接下來的四年裡,日本總會出現這樣一幕:年輕的中國男子,抱着厚厚的書籍穿梭於大街小巷,停留於圖書館、書店等地方,有時候他駐足於某個歷史建築、博物館,表情凝重,不知道在思考着什麼。

四年的時間一眨眼就過去了,單霽翔以優異的成績順利畢業,臨行前,他和別人不同,裝滿他行李箱的不是當地特產,也不是免稅店的商品,而是書籍和資料。

他認爲這些資料是國內缺乏,也是國內歷史文化發展所需要的,經過精挑細選,選了一摞又一摞,使勁裝滿行李箱,這一裝就是24箱。

回國後的單霽翔,由於知識廣闊,城市規劃和歷史文化兩個方面均有涉獵,再加上國家此時缺乏這方面的人才,他在文物局和城市規劃局之間反覆調動,期間也做出一番成績。

或許是表現突出、成績斐然,或許是冥冥之中註定,將近20年後,單霽翔就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開啓人生最爲精彩的旅程。

初入故宮,鐵腕手段

要說起和故宮的緣分,最早是在單霽翔小時候那不經意的一瞥:春風拂面,樹梢攢動,金瓦紅牆的故宮在日光下,閃爍着淡淡的光芒。一眼入心,從此他的心底留存下它的身影。

單霽翔一直以爲故宮於他而言,只是作爲景點考察參觀,感受它沉澱的歷史韻味,而現在,故宮對他來說是第二個家——更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當他滿心歡喜踏入故宮的大門,迎接他的有數不盡的問題——曾經的一系列風波,帶給故宮不小的影響。明珠蒙塵,黃鐘譭棄,從人人嚮往到世人嘲笑——在這樣的故宮工作,可不是什麼錦上添花的好事。

由此可見,故宮的凜凜威風、威嚴肅穆日漸式微。作爲中華文化的代表之一,處處彰顯中國歷史傳統的標誌,竟喪失了它應得的尊重,單霽翔目睹這一切,感到心痛不已。

單霽翔認爲,中華文化之於世界文化,好比中國之於全球的地位,唯有復其威信,才能得以傳承。他決定要給故宮清一清灰,掃一掃土,讓它散發出耀眼的光芒,恢復它應有的尊嚴,重振往日風采。

他爲了揪出問題,穿梭於大大小小的房屋,踏遍縱橫交錯的道路,這72萬平方米的“四合院”,被他了解得十分透徹。經過實地考察,他對症下藥,開出幾個良方,故宮逐漸恢復勃勃生機。

單霽翔最先發現的問題,是數道磚縫夾雜的菸頭,看似微不足道,實則後患無窮。數據顯示大部分世界各地的名勝古蹟失火原因,竟和隨手丟棄的一個小菸頭有關,實在叫人惋惜。

故宮建築多是木質,十分怕火,稍有不慎便會損失慘重,既然如此,那就禁菸禁火,從根源上解決。

不過,推出禁菸規定的單霽翔也不是第一人,但往往都半途而廢,聽之任之,隨遊客而去,而單霽翔不同,既然下定決心,不會善罷甘休,一定堅持到底。

他帶領工作人員,執行禁菸規定,無論男女老少,人人不得破壞規定。有的人不滿,以消極怠工表示抗議,單霽翔笑眯眯迴應:吸菸有害健康,更有損文物保護,若是犯了煙癮,就到故宮外抽夠了再回來。

於是,《我在故宮修文物》中記錄的場景經常出現在人們眼前:故宮工作人員噔噔噔跑到大門外抽菸,香菸燃盡人才回。

一些遊客們見狀,也不太好意思抽菸,悄悄地把煙放起來。即便如此,有些癮君子的煙癮犯了,顧不上那麼多,掏出煙就抽,可是這不就違背了單霽翔的初衷嗎?

單霽翔發現員工影響雖有用,但景點的引導和規範更不能少。禁菸標識、宣傳畫一樣沒少,保安收繳香菸火機也不落下,如此雙管齊下,故宮中的菸頭愈發變少,單霽翔也稍微鬆了口氣。

工作人員在檢收打火機

除此之外,諾大的故宮還積攢不少垃圾,一方面遊客感官體驗不佳,另一方面,作爲歷史遺蹟的狂熱愛好者——單霽翔,十分擔心未能及時清除的垃圾可能會對建築保護有影響。

單霽翔認爲,心理學的“破窗理論”可以解釋這一現象:一扇窗戶被打破後,只會出現更差的結果——越來越多的人破壞其他的窗戶。同理,只要有人開始丟垃圾,那麼其他人也會效仿,情況愈演愈烈,結果不容樂觀。

同時,影響清潔度、美觀度問題的還有下落的樹葉,可是總不能把樹砍了吧,要知道故宮是園林建築,花草樹木本身就是故宮的一部分,層次分明、相互交映,更能展現其立體性和結構性。失去它們,故宮就失了幾分靈魂。

對於這個問題,單霽翔想了一個辦法:任何物業公司想接手故宮,必須把落在地上的垃圾和落葉,在兩分鐘內清理乾淨,營造乾淨整潔的環境。

多方考察和篩選後,一家物業公司贏得此項工作。於是,故宮中出現這樣的風景:天還未亮,一羣保潔工作者衝向各自負責的區域,緊緊地盯着每一片地,讓垃圾徹底從這兒告別。

在這羣勤勞的人羣中,還有單霽翔,他不喜歡做指揮者,只願做一個實幹家,一是爲了瞭解規定是否合理,二是和大家一起享受勞動的果實。

單霽翔的方法確實有用,上行下效,整潔的故宮又展現出特有的肅穆和威嚴。不過,要說最“狠”的規定,要數接下來的一條。

故宮的路和普通的路不同,所用的地磚是山東臨清磚,每塊磚從倒模到燒製出窯需要兩個月甚至更久,達標的磚要做到“叩之有聲,斷之無孔”的狀態。雖比不上室內磚的造價,但也是展現歷史文化和中華民族勞動成果的象徵。

從前的日子裡常有遊客開着車行駛在故宮中,方便是方便了,但對磚塊的磨損着實不小。單霽翔也不管會不會得罪人,推出“禁止機動車輛入內”的規定,一時之間引起譁然。

單霽翔始終如一,堅持己見,這不僅是保護文物,更是關乎於民族尊嚴問題。白金漢宮、凡爾賽宮、日本宮殿不許車輛入內,憑什麼故宮要開放“特權”?民族文化面前人人平等。

禁車活動進行得如火如荼,無論何人一律下車,這也就出現了文章開頭那一幕,法國總統奧朗德被閘門阻擋在外,任誰前來遊說都行不通。

這項規定成爲中國人的一道底線,和民族尊嚴緊密相連。只不過,當單霽翔一退休,故宮這一底線就被人踐踏,年逾花甲的他對此表示深深無奈,久久不能言。

話說回來,此時的單霽翔名聲鵲起,一度名揚在外,時人以爲他是一個“鐵面無私,難通情達理”之人,誰曾想,他居然還有另外一面。

轉換頭腦,維護故宮

外部環境整頓得有模有樣,如何讓歷史文化傳承下去是單霽翔的另一個難題。

他發現,歷史雖充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留心它、瞭解它的人只是一小部分人,要麼是歷史工作人員,要麼是歷史愛好者。若想讓男女老少都愛上歷史、研究歷史實屬不易。

單霽翔做了一番調查,發現有些人對歷史文物的瞭解僅限於表面。甚至有些人認爲,歷史文物是殘缺破敗的。

不過,也怨不得大衆。歷代的故宮管理者謹小慎微確實沒錯,但過於謹慎。因爲佔地面積大,就把道路封起來;因爲文物多,就把門窗鎖起來,一關一鎖,關住的是興趣的大門,鎖住的是知識的寶箱。

所以,即便大家千里迢迢來到故宮遊玩,仍不得其所。久而久之,故宮也離人們越來越遠,遠遠地被世人拋在腦後。

從前的故宮如同新時代的旁觀者,不參與人們的生活、不發一言一語,煢煢孑立,十分孤獨。他覺得,拋開招攬人才修復文物不說,通過多種途徑宣揚歷史文化是重中之重。

可是這些想法若要付諸實現就需要經濟支撐,經費該從哪兒來呢?單霽翔想了一個辦法,要錢。於是,領導辦公室裡堆滿了他上報的資料和報告,內含詳細嚴謹的分析和結果預測,然而得到的經費遠遠不夠。

他咬咬牙狠下心,“又是哭又是鬧”,哭訴問題的嚴重性、宣傳的必要性,時間長了,他的決心和毅力打動了上級領導,陸續獲得了4個億的經費。

收到經費的故宮,盤點計算,把每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由於文物長年失修、用料講究、人才缺少等種種原因,這4個億看似很多,但其實並不能有效解決眼下的問題,難道他要厚着臉皮,一次又一次找上級撥款嗎?

畢竟國家經費有限,要用到更重要的地方,單霽翔想:故宮要是可以創造收入就好了,不僅能解決經費問題,還能搞宣傳,如此一來一箭雙鵰,豈不美哉。

就在此時,臺北故宮的文創火遍大江南北,“朕知道了”、“宮廷白菜雨傘”等一系列讓人忍俊不禁的單品,讓男女老少愛不釋手,同時還能瞭解商品相關的歷史背景知識。

單霽翔眼前一亮,這種做法無疑是最佳,可以讓故宮這樣的歷史旁觀者參與人們的生活,和新時代文化巧妙結合。他連忙找到團隊中的年輕人,做了一番嚴謹的調查,瞭解他們的喜好,社會的潮流動向。

漸漸地,一個想法出現他的腦海中:要做屬於故宮的文創,貼近百姓生活,結合現代潮流,做出文化碰撞的產品。只有與人們生活對接,大家才肯把文化帶回家。

“藻井傘”、“脊獸架子”、“故宮口紅”等有趣的產品應運而生,單霽翔團隊統計短短三年裡,他們已經收益10個億,研發11500種單品,在保證種類繁多的同時,還要保證質量跟上去。

藻井傘

有時候,故宮推行各項展覽,單霽翔團隊會根據展覽的內容推出“新品”,遊客在逛完展覽後,看到這樣的商品即便不購買,也會對文物本身加深印象,從而達到單霽翔的根本目的——發揚中華文化,讓所有人感受文化。

彼時的單霽翔儼然成爲半個故宮網紅,但凡是故宮推出的文創,銷量一騎絕塵。不過,已深諳營銷策劃的他沒有停下步伐,繼而推出一系列紀錄片,這些紀錄片深入人心、驚豔衆人,也讓大家認識到雄渾氣派的故宮另外一面。

《我在故宮修文物》、《我在故宮六百年》等佳作,展現了背後工作者的默默付出以及文物修護的艱難,爲本就歷經風雨、莊嚴肅靜的故宮,又增添了一絲柔情和煙火氣息。

隨後,網絡上掀起一股熱潮,人人都在討論文物,亦或是討論文人墨客。一時之間,中華歷史文化成爲網友們的熱議話題。同時,打鐵要趁熱,線上故宮又被推行出來,足不出戶就能感受故宮中和大氣之風範。

短短几年間,故宮從以往的安靜,搖身一變成爲大衆的寵兒,正值爆紅的故宮,沒有就此打住。

單霽翔團隊趕緊推出相關教育,畢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紐帶。教育更是文化傳承的紐帶,承擔着傳承文化、發揚愛國精神的重任。

孩子們每天跟着他學習知識,瞭解歷史背後的故事,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和先輩的勞動成果,都是來之不易的。

如今已耳順之年的他,不再擔任故宮博物館館長,卻總立於城牆之下,看着熙熙攘攘的遊客,伏身撿起一片碎紙,突然間聽見一家幾口笑着談論展覽趣事。

文化傳承且看後世之人所爲,結合當代生活將其發揚光大,不僅是宣傳方的頭腦靈活,更需要衆人的主動學習和接納,單霽翔雖不再年輕,但他時刻保持學習、進步的心態。

退休之際,他驕傲地說道:“我們終於可以說,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歷史文化不再是衰退流失,不再是快節奏現代都市中倉惶不安的過客,而是衆心所向,素履之往的淨土,是每個人前進的動力,也是民族之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