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關鍵詞:安排項目978個、計劃投資6304億元、“量身定製”專項立法計劃

1月14日和1月15日,廣東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和廣東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先後開幕。

1月16日下午,廣東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出爐。報告顯示,廣東省人大常委會爲粵港澳大灣區“量身定製”全國首個落實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的專項立法計劃,涉大灣區立法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樑向“小切口”“精細化”轉進。

制定促進港澳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就業創業條例,率先全方位、多層次、專業化打造港澳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支持體系。

2024年,廣東省新發布“灣區標準”54項,在粵執業港澳專業人士超5500名,“港澳藥械通”實現大灣區內地九市全覆蓋,187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跨境通辦”。國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通車運營,黃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車。港珠澳大橋車流量增長90%,“港車北上”“澳車北上”突破450萬輛次。

根據2025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要加快“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深化軌道交通“四網融合”,做好廣珠澳高鐵、佛穗莞城際等項目前期工作,開工建設廣州東站改造項目,建成新皇崗口岸。優化實施“港車北上”“澳車北上”,穩妥推進“粵車南下”。

做強重大合作平臺。支持前海聯動港澳打造優質高效的現代服務業新體系,集聚發展總部經濟;加力提速南沙開發建設,推動出臺南沙總體發展規劃和金融支持政策,推進行政區、開發區、自貿試驗區一體化運行改革;強化河套深圳園區與香港園區的聯動發展,吸引更多高端科研機構、高水平科研團隊入駐。

在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方面,今年廣東安排粵港澳大灣區項目978個,年度計劃投資6304億元,加快建設“軌道上的大灣區”、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廣東省2025年重點工作任務顯示,聚焦“一點兩地”全新定位,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持續深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高水平建設重大合作平臺、推動廣州老城市煥發新活力、加快推進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同時,要建成廣湛高鐵、廣佛東環城際、廣州白雲機場三期、新皇崗口岸;推動項目化、任務化、清單化、臺賬化落地一批標誌性“灣區通”政策事項;落實“澳門+橫琴”新定位,提升琴澳一體化水平,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記者注意到,新皇崗口岸聯檢大樓項目總佔地面積8.75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68.97萬平方米,於2021年5月開始組織基坑工程施工。新皇崗口岸竣工使用後,將會採用“一地兩檢”的安排,並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通關時間將由原來的20分鐘縮短至5分鐘,並與深圳地鐵7號線及香港地鐵北環支線等5條軌道線路相連。

新皇崗口岸設計的通關流量約爲每日20萬人次,而在港鐵北環線支線開通後,更可以提升至每日約30萬人次,跨境車輛的設計通關流量則大約爲每日1.5萬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