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年來首見 數萬億蟬軍將兵分兩路 鳴唱於美17州
這個月起將在美國大地上鳴唱的蟬(路透社)
蟬是一種雖然喧囂卻相當溫馴的昆蟲,牠們大部分生命都是在地底度過,但從這個月開始,牠們將在美國的大片土地上演壯觀的合鳴景象。
路透社報導,今年4月美國將有17個州迎來兩種蟬軍同時入侵,數十億甚至千億計的幼蟲將從地下鑽出,展開僅有數週的短暫地面求偶產卵歷程。值得一提的是,這兩種不同週期的蟬類需要等待221年,纔會再度於同一時間出現。
這兩種蟬分別是編號19(Brood XIX)的蟬每13年和編號13(Brood XIII)的蟬每17年一次的週期,會從地下鑽出上爬上樹,根據專家估計,蟬的總數將超過萬億隻。前者主要集中於美國中西部各州,後者則分佈在南部及部分中西部地區,牠們的出沒無疑將爲當地帶來數週熱鬧非常的喧譁。
喬治華盛頓大學昆蟲學家利爾(John Lill)表示:「蟬的成蟲階段僅存活數週便會死亡。在極其漫長的一生中,成蟲期不到0.5%,其餘99.5%的時間都是在地底度過。」
這兩種蟬同期現身的情況每221年纔會發生一次,上次還是在1803年美國第三任總統傑佛遜 (Thomas Jefferson)任期。雖然已有小量幼蟲被發現,但大軍真正抵達應是在未來幾周內,首現地區預計是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阿拉巴馬和喬治亞州等南部地帶,之後再向北蔓延。這兩支蟬軍中最後一批蟬恐怕難以見到7月份。
全球共有超過3,000種蟬,但僅有9種屬於週期性種類,其中7種產於北美。與其他蟲類不同,這些週期蟬的幼蟲需在地底潛伏13年或17年,並會全數於同年4月底至6月間集體鑽出土面。
今年同期出沒的兩種週期蟬,其地底生活週期分別爲13年及17年。康乃狄克大學專家約翰·庫利(John Cooley)解釋道:「兩種不同週期的蟲同期出現實屬罕見,因爲它們的週期都是質數(指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數)。任何一種13年週期和17年週期的蟲軍,每213年(13x17年)纔會再度重疊出現。」
蟬屬較大型的昆蟲,身長1至2英吋,體型健碩、複眼凸出、翅膀薄如膜質。
17年週期的編號第13蟬主要活動在伊利諾北部、愛荷華東部、威斯康辛南部及印地安那州西北部部分縣市。13年週期的編號第19蟬軍則分佈於阿拉巴馬、阿肯色、喬治亞、印地安那、伊利諾、肯塔基、路易斯安那、馬里蘭、密蘇里、密西西比、北卡羅萊納、奧克拉何馬、南卡羅萊納、田納西及維吉尼亞等州。
庫利說:「今年夏天,有幸目睹這比哈雷彗星更罕見、或許也更爲喧鬧的奇景的人,絕對終生難忘。成千上萬只蟬將充滿活力,無所不在地聒噪吵鬧。」
在地底期間,蟬幼蟲會從落葉樹和灌木的根部汲取植物汁液爲食。一旦土壤溫度達到某種程度時,主要是在夜間,牠們便會鑽出地表,攀爬到樹幹、電線杆、圍籬等堅硬物體上,並蛻變爲有翅的成蟲。
雄蟬會使用腹部上的特殊器官「高歌」以吸引雌蟬,雌蟬則會用翅膀拍動迴應,發出聲響,接着就會與中意的雄蟬交配。雌蟬會在細樹枝上剖一條縫,通常每個縫洞內產下20至30顆卵,每隻雌蟬總共可產約400至600顆卵。這些卵將在7月下旬至8月初孵化,孵出的幼蟲一落地即鑽入土中。
這兩大蟬軍的下次出沒,預料要等待221年後的2244年。
另外根據臺灣昆蟲資料庫的記錄,臺灣目前已記錄到約有80多種蟬類。其中有一些屬於週期性的蟬種:
1. 臺灣週期蟬(Cryptotympana atrata)是臺灣最常見的一種週期蟬,也是唯一已經確認具有周期性的本土種。其週期約爲4年一次大量出現。
2. 黑翅週期蟬(Cryptotympana nigra)是一種分佈於臺灣低海拔山區的蟬種,懷疑具有3-4年的出沒週期,但尚待進一步研究確認。
3. 白條翅週期蟬(Cryptotympana facialis)是另一種生活於臺灣低海拔山區的蟬種,推測也可能具有若干年的出現週期,但確切週期仍有待觀察。
除了上述幾種較明確具週期性的蟬類外,臺灣還有其他數十種蟬的生活史和習性並不十分清楚,是否存在週期現象有待進一步調查研究。總的來說,臺灣確認的週期蟬種類並不算太多,與北美洲等地區相比,仍屬較少見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