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家醫學中心半數在北臺灣 衛福部:未來各級醫院評鑑將有升有降

衛福部長邱泰源(左)強調,各級醫院評鑑須落實有升有降的評鑑制度。記者曾吉鬆/攝影

113年度醫院評鑑結果今天公佈,新增的一家醫學中心爲高屏區的義大醫院,代表人口數363萬的高屏區,有了4家醫學中心,全臺則有23家醫學中心,衛福部強調,「未來各級醫院評鑑將有升有降」,要求着重醫療技術發展、社會責任、重難症醫療等任務,並思考未來人力培訓重點。

去年衛福部公佈臺北區及北區醫學中心醫院評鑑結果,共新增臺北慈濟、雙和、新竹臺大等3家醫學中心;但依規定每200萬人可設置一座醫學中心,此舉打破限額,引發外界疑慮,更被監察院糾正,認爲有違醫學中心評定原則,傷害評鑑公信力,時任部長薛瑞元說,已經研擬取消醫學中心額度上限,目前正在醫院評鑑制度修改小組、由當時督導醫事司的次長王必勝任召集人。

針對目前的修改進度,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今表示,去年年底就開始蒐集意見,整個研擬過程,預計115年會有試評條文、116年才能正式上路,因爲下個評鑑循環是從116年開始,改革重點在於資源合理分配,並特別強調醫學中心的任務,與社會責任,同時透過客觀指標提升鑑別度。

衛福部長邱泰源說,各級醫院評鑑須落實有升有降的評鑑制度,以維護醫學中心及各級醫療應有的醫療品質,同時需考量區域性醫療資源合理配置,共同完善分級醫療制度及健保個別總額自我管理制度,將要求各醫學中心,強化其醫學中心任務,落實個別醫院總額自我管理制度。

邱泰源並表示,將持續改革評鑑制度,提升評鑑基準鑑別度,加強評鑑基準與持續性監測指標連動,讓醫院評鑑結果更貼近醫學中心應有的高度醫療,及急重症病人醫療照護、教學訓練、醫學研究等功能。

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說,增加醫學中心對財務衝擊應該不會那麼大,「我在意的是醫學中心增加,醫療服務不斷成長點值會愈來愈差」,但是現在有個別醫院總額,可以減少衝擊,但很多醫學中心是以門診爲主,臺北好幾家醫學中心,門診申報佔整體醫院健保申報量6成,跟預期的醫學中心是不一樣的。

朱益宏呼籲,衛福部要求醫學中心門診應該降到50%以下,不應該以門診爲主,應該是住院、急重難症爲主,住院收入應該大於門診,健保署總額一開始有一個目標「門診45%、住院55%」, 校正大醫院以門診爲主,所以應該要大醫院門診降低。

朱益宏指出,以門診爲主根本不夠格作爲醫學中心,中南部的醫學中心比較守規矩,因此應該以門診佔比爲KPI,雖然很多醫院會說現在門診爲主,例如門診化療、門診手術,但是急重難罕還是住院爲主,衛福部再一次打破200萬人一家醫學中心的承諾,回過頭來應該要求門診比例低於一半,就算品質好教學好也不夠。

臺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雅惠說,看到評論結果,無論有沒有增額,都無法改變醫學中心家數過多的狀況,對於邱泰源所說,要落實「有降有升」,但早在94年就已提到必須訂定總量管制,以及退場、降級機制,去年的評鑑也訂定家數規範,但衛福部不僅沒有研擬一進一出,反而是隻進不出,造成醫學中心整體家數過量,去年也遭監察院糾正,該年評鑑有多項缺失、缺乏鑑別度。

站在醫改會角度,衛福部要加速擬定各區合理的醫學中心家數上限,以及退場、降級機制,更重要的是「強化大醫院基層下轉」,不應讓錯誤的制度,繼續蠶食健保永續和分配正義,林雅惠指出,臺灣長期在推動分級醫療與健保給付制度下,造成很多醫院希望升格爲醫學中心,能得到較高的給付誘因,區域衡平性也愈來愈失衡,尤其近年推動分級醫療轉診,但大醫院下轉率僅有0.06%,健保也已祭出重賞,只要下轉就支付600點,是非常高的誘因,但大醫院對此仍抱着消極態度。

修嚴評鑑已經是當務之急,更重要的是訂定各區的總量規畫,林雅惠說,醫療網一開始就有規畫多少人需要一家醫學中心,如果照這樣估算,12家就足夠了,爲何還會造成去年、今年都增額,「是不是代表我們現在的總量管制是不夠的?」除了鑑別度不夠外,也沒有降級和退場機制,都是很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