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個娃娃一個媽
一聲“媽媽”,叫哭現場所有人。
8月2日,佳怡滿12歲,在此之前,連她自己幾乎都忘了這個特殊的日子——是啊,自從3歲時父母相繼離世,她一直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從西吉縣移民至銀川市西夏區鎮北堡鎮華西村,兩位老人忙於生計,誰還會刻意記住這個小不點兒的生日?
8月1日晚,佳怡接到“志瑩媽媽”的電話:“明天中午,務必回趟‘家’。”
張志瑩是鎮北堡鎮某餐廳的店長,同時,她還是28個不同民族、不同姓氏娃娃們的“編外媽媽”。她所工作的餐廳,是孩子們的第二個家。
緣分始於5年前。
張志瑩工作的餐廳緊鄰鎮北堡鎮華西希望小學,這是一所特殊的移民學校,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和孤兒數量較多。很多孩子家離學校遠,沒有父母接送,有的孩子中午放學步行半個多小時回家,自己剛弄了一口熱乎飯,又到了該去上學的時間。
爲了節省往返時間,一些孩子中午乾脆不回家,在學校門口啃口餅、就口水,將就着一頓頓午飯。
張志瑩的家在固原,家裡也有兩個孩子。多年前,因丈夫重病、家中生活拮据,她只得來銀川打工。從保姆到餐廳服務員,換了多份工作,生活才逐漸穩定下來。可每每想到兩個孩子從小缺少母親的陪伴,她的心都會扯着痛。
母親的心都是相通的。眼前這些吃不上午飯的娃娃們,又何嘗不讓媽媽掛心。
2019年6月,張志瑩主動聯繫華西希望小學,提出可以讓中午不便回家的留守兒童、孤兒來餐廳吃午飯。
第一天就來了12個娃娃,最大的9歲,最小的剛上一年級,其中幾個人是人生中頭一回“下館子”,孩子們的小臉羞得通紅,緊張得不敢將筷子伸出去夾離得最近的菜。
鐵鍋燉羊肉、西紅柿炒雞蛋、羊湯泡米飯……之後,每天的菜譜都變着花樣。有的孩子心裡嘀咕:這樣的飯怕是吃不了幾天吧?
這樣的飯,足足吃了5年。從12個孩子到28個孩子,不同民族、不同年齡、不同姓氏,組成了熱氣騰騰的一個家。
佳怡是大家庭的成員之一,是個不愛說話的回族小姑娘。因爲家中變故,孩子從小自卑膽弱,和其他小夥伴一樣,都喊張志瑩“志瑩媽媽”,但她的聲音小得幾乎聽不見。
沒有一個孩子不是媽媽的心頭愛。張志瑩不僅關心佳怡的生活學習,還格外關注她的心理健康。她與佳怡的班主任取得聯繫,經常向老師瞭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這個娃娃學習不錯,就是膽子小、不合羣,最怕別人問起她的家庭情況。”老師的一席話“堵”在張志瑩心裡:孩子是怕同學們知道她沒有媽媽啊。
張志瑩想了許久,有了主意。她提前與老師溝通,一天,她特意在剛下課時撥通老師電話。老師按照“計劃”,“不小心”碰開了免提。
“馬老師,麻煩您轉告佳怡,放學我去接她。”
電話那頭的聲音溫柔又堅定。
掛了電話,老師當着全班同學的面進行“轉告”:“佳怡,你媽媽說放學讓你等着她,她來接你!”
全班譁然,調皮的男孩子互相擠眼:原來,她有媽媽啊!
放學了,張志瑩如約來到學校門口,小佳怡跳上車,搖下車窗,興奮地跟同學一一告別——那一刻,她就是一個普通的、被媽媽寵愛的小女孩。
8月2日,佳怡的生日,這個幾乎沒人關心的日子,張志瑩記在心裡。
早在幾天前,她就籌劃着給佳怡一個驚喜:提前準備生日蛋糕、安排廚房加菜,還一個個給孩子們打電話,讓他們在8月2日當天回“家”一趟。
正值暑假,孩子們雖都如約回“家”,但心裡都在犯嘀咕:“志瑩媽媽”這是在“唱”哪一齣?
直到生日歌響起、生日蛋糕被緩緩推了出來,孩子們一起歡呼,小佳怡感動地流出了眼淚。
在吹蠟燭、許願的環節,有人起鬨:佳怡,許的什麼願望?說出來!說出來!
小佳怡轉向張志瑩:“我能不能以後不叫您‘志瑩媽媽’,只叫‘媽媽’?”
一句“媽媽”,讓周圍所有人溼了眼眶。
5年時間,28個孩子,每個孩子都與“志瑩媽媽”有着情深意切的故事,而她是他們心中最美的媽媽。(記者 秦 磊 實習生 向思雨)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