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位頂尖國際企業家對話上海:在中國,融入全球創新生態
作爲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深度鏈接全球的國際大都市,上海以一年一度的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諮詢會議爲平臺,進一步釋放出擴大國際科技開放合作、共享中國市場機遇的強烈信號。
9月22日,13個國家的34位頂尖國際企業家相聚上海。當天舉行的第36次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諮詢會議(下稱“市諮會”),以“引領範式變革,擴大開放合作,深化新時期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爲主題,與這些國際企業家開展對話交流。
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指出,在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進程中,我們堅持擴大開放、深化合作的真誠態度始終不變,渴望聆聽全球聲音、匯聚全球智慧的迫切需要始終不變。
把跨國公司納入創新生態
自1989年10月9日首次會議舉行以來,每年秋天舉行的市諮會,都會針對上海經濟發展中一至兩個突出問題進行專題討論,並提供相關諮詢和建議。
36年來,市諮會的成員也從最初8個國家的12位成員,增加到了目前15個國家的44位成員和10位名譽成員。
在蒂森克虜伯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米格爾·洛佩茲看來,市諮會給了跨國企業一個和上海市政府領導直接對話的機會,尤其是在當前複雜的全球局勢以及經濟動盪時期,這樣的直接交流,能讓政府更瞭解企業訴求,而企業會爲政府提出更多發展思路。
今年是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10週年。上海市市長龔正在作主題報告時說,置身大科學時代,站在新的起點上,上海將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抓創新、謀未來,構建支持全面創新的體制機制,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功能全面升級。
米格爾·洛佩茲表示,爲了實現科技的進一步突破,並加快其應用,更加密切的國際合作至關重要。上海可以利用現有優勢,吸引更多全球頂級創新資源進入上海的生態系統,尤其是可以促進前瞻性的技術合作。
數量衆多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外資研發中心,就是上海獨特的優勢。數據顯示,上海是中國內地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最爲集中的城市,截至6月底,上海擁有外資企業數量達7.5萬家,累計認定跨國公司的地區總部達985家,其中大中華區以上的總部佔20%左右。累計認定外資研發中心575家。
米格爾·洛佩茲表示,如果跨國公司能夠更加有機融入上海的創新生態系統,比如獲邀參與一些國家級項目或者標準制定,將有利於中國的創新。“我們很高興看到上海已經開始了這一進程,上海實施了吸引跨國企業的政策,讓他們參與制定本地標準和研究活動。”
將跨國公司納入上海的創新生態,也帶動了跨國公司在華髮展與投資。近年來,蒂森克虜伯在華投資保持每年約10億元人民幣的水平。米格爾·洛佩茲表示,未來蒂森克虜伯希望能夠抓住中國的綠色發展機遇,獲得在華髮展的更多動力。
今年是美國直觀醫療公司首次加入市諮會,直觀醫療全球首席執行官蓋瑞·古薩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上海有良好的產業環境和行業基礎,也非常積極地將先進的技術引入醫院,使患者獲益。
2017年,直觀醫療與上海復星醫藥合資成立直觀復星醫療器械技術(上海)有限公司。2023年6月,國產達芬奇第四代手術系統通過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中國成爲美國以外唯一生產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國家。
6月,總投資約7億元的直觀復星總部產業基地在浦東投入使用,這也是直觀醫療在亞太地區最大的研發、生產和培訓一體化基地。
“我過去幾年經常來到中國,我看到了醫療創新的加速,特別是在上海。”雅培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羅賦德表示,中國是雅培北美之外最大的單一市場,雅培在上海的投資也不斷增加。
羅賦德表示,中國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市場,需要更多創新以及藥物產品來應對人口老齡化和越來越多的挑戰。“上海也應該成爲一個創新引擎,我們非常期待能夠和上海市政府進行合作,共同打造這樣的生態系統。”
構建新一代初創生態系統
在創新生態的構建中,多位頂尖國際企業家還不約而同關注了中國的初創企業。
瑞安集團主席羅康瑞表示,初創企業是具有變革性和重大積極意義的創新來源。同時,隨着創新週期縮短,更開放式的創新變得越來越重要。初創企業與成熟科技公司之間的關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領先科技企業希望通過合作、輔導和培訓等方式,在早期就跟初創企業建立聯繫。
因此,羅康瑞建議,上海需構建新一代初創生態系統,通過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爲初創企業營造優越的創業環境,讓上海的人才蓬勃發展。
“我們與上海一家初創公司黑湖科技合作,幫助中小企業加速數字化轉型。黑湖科技已經將我們的軟件集成到他們的精益製造系統中,讓中小企業使用,讓他們的製造業更加綠色化。這是大規模開展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西門子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博樂仁表示。
2022年6月,西門子推出開放式數字商業平臺西門子Xcelerator,並於同年11月在中國正式落地。目前該平臺提供200多種創新產品,已經在中國擁有約30萬用戶、100多個合作伙伴,其中1/4來自上海。
野村控股株式會社董事長永井浩二表示,對初創企業的發展來說,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利用資本市場,比如上市和兼併購。建議上海幫助外國證券公司獲得牌照,連接海外參與者與上海的初創企業。
同時也要支持創業公司上市之後的投資。爲了吸引海外股票型基金,建議在現有QFII制度基礎上建立新的制度。“建議上海考慮爲包括上海在內的東亞市場制定一個投資框架,這樣的框架類似於滬港通,可以互相自由投資。”
太古集團行政總裁施銘倫在比較了幾個非常成功的全球創新中心如硅谷、紐約、新加坡、倫敦、特拉維夫後提出,爲了減輕創新者、創業者對失敗的恐懼,建議採用更爲寬容的、更加有利於初創企業的破產法。來自於硅谷和特拉維夫的相關經驗表明,支持性法規可以幫助初創企業,在由於商業環境動盪或者暫時陷入財務困境時進行重組,更快恢復元氣。
在獲得資本方面,施銘倫建議打造一個更加透明、簡化和支持性的監管環境,讓上海可以吸引更多、更廣泛的全球風投投資於初創企業生態系統。
鐵獅門公司首席執行官徐瑞柏則表示,強大的私營投資對創新中心至關重要,特別是試圖吸引和發展早期公司時尤爲如此。但是,風險投資和政府資本之間存在一些錯位,要想更加有效利用公共部門資金,一個方法是創建更符合私人投資者期待的特定工具,這些工具可以放在“政府基金”旗下,但應該有權限承擔更高風險的投資項目,並且有能力比較靈活地獲得審批通過,這樣可以大大加速創新公司的發展,得以讓上海在中國整體創新格局中獨樹一幟。
三井住友金融集團總裁及集團首席執行官中島達則建議,參考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做法,設立一個國際合作特區,覆蓋人工智能、生物醫學工程等各個先進科技領域。“我相信放寬限制性管制,同時在前沿領域建立先進標準,將促進與世界各地的全球公司、初創公司和研究機構之間的國際合作。”
加速人工智能變革
隨着全球科技變革的加速演進,科學範式的變革,需要構建更加開放自由的國際科技合作生態,探索互利共贏的全球科技創新合作新模式。
當前,人工智能驅動成爲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式。市諮會上,人工智能成爲這些頂尖國際企業家討論的聚焦點。
達能集團首席執行官盛睿安表示,人工智能驅動的創新正在廣泛被採用,達能正全力擁抱這一技術轉型。“上海是我們重點投入的城市,我們在上海專門建立了開放科學研究中心,就是利用了這座城市的技術生態系統、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強大功能。”
人工智能是上海三大先導產業之一。近年來,上海搶抓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機遇,加快打造世界級高端產業集羣。2018年到2023年,規上企業從183家增長到348家,產業規模從1340億元增長到超3800億元,居全國前列。產業人才數量從10萬增長到25萬,約佔全國1/3。
盛睿安說,憑藉在科技和醫療資源方面的堅實基礎,上海完全有能力作爲在醫療領域尤其是個性化健康和營養領域探索人工智能應用的試點城市,並獲得有價值和可擴展的經驗。這不僅將加速人工智能在健康醫療領域的應用,並且可以爲中國其他地區乃至全世界提供可複製的模式。
而在金融行業,星展集團首席執行官高博德表示,銀行業最大的範式轉變就是人工智能、區塊鏈。“星展銀行有很多AI應用,有800個模型和400個用戶案例、場景,從中獲得了很多經濟價值,大約達到10億美元。”
數據是人工智能最重要的驅動因素,高博德建議,上海可以考慮一些非常明確的數據戰略,比如建立一些特定的行業數據集,讓人們可以獲得更多公共數據集,以及促進跨境數據流動等。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普山·杜特表示,人工智能將是一項通用技術,對通用技術來說,創新能力很關鍵,但擴散能力更加關鍵。
爲了推動人工智能的擴散,高博德表示,要有很好的激勵措施,包括補貼和資金,加速人們和企業對AI的使用。
在航運領域,德迅集團全球首席執行官博思帆表示,目前全球經濟和需求充滿了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因地緣政治壓力而變得更加複雜。隨着全球貿易管制收緊,中國作爲全球製造業引擎的地位正面臨挑戰。在這種背景下,上海應該重新定義爲由人工智能驅動的多式聯運物流中心,同時大力投資於深度人工智能能力的研發及部署,以鞏固全球物流人工智能和數據標準及透明度領導者的地位。
拓展綠色科技合作空間
4月10日,靠泊在洋山深水港冠東碼頭的大型甲醇動力集裝箱船舶“阿斯特麗德馬士基”輪,成功加註504噸綠色甲醇,實現集裝箱裝卸和甲醇燃料加註同時進行。由此,上海港成爲全國首個擁有綠色甲醇燃料“船-船”同步加註能力的港口。
“這是綠色航運的一個里程碑。現在上海港是爲數不多可以提供綠色甲醇加註服務的港口之一。”A.P.穆勒-馬士基董事會主席羅伯特·馬士基·烏格拉表示,上海有很好的機會,可以利用中國獨特的地理位置、中國生產的綠色燃料,成爲全球綠色燃料交易中心,與新加坡、鹿特丹等航運樞紐比肩。
爲了實現這一目標,羅伯特·馬士基·烏格拉建議,上海可以和綠色甲醇生產商、航運業緊密合作,持續降低綠色甲醇進入市場的成本,通過優惠政策激勵綠色甲醇的使用,縮小其與傳統燃料價格的差距。當前,全球甲醇的綠色基準還沒有建立,預計大量綠色甲醇產量會來自中國,上海有機會建立首個全球綠色甲醇的標準。
江森自控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喬治·奧利弗則建議,要鼓勵建築行業以可持續發展爲中心進行創新。原因是,建築行業佔溫室氣體排放的40%和能源消費的35%,增加對可持續建築的投資是必要的。
爲了進一步支持創新,喬治·奧利弗建議,通過建立行業基金和有針對性的稅收優惠和可持續相關的人才企業培訓,擴大對可持續性尤其是綠色和智能建築投資。同時,鼓勵企業進行全面、準確、可比的ESG信息披露,以實現更大透明度和責任性。並建立一個對外國企業開放的高水平綠色技術聯盟,邀請來自各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領導者分享經驗,爲政策和標準制定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