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起薪仍2萬 中天生技董事長路孔明:代工思維

臺大校園徵才博覽會。(圖/記者季相儒攝,下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臺大校園徵才」是企業徵才的指標性活動,在5日舉辦的活動涌入275家廠商,提供超過2萬個職缺,是歷年來最多。但臺大學生社團新聞社濁水溪社、大陸社等,卻在校門口抗議臺灣青年低薪過勞問題,中天生技董事長孔明也在致詞表示,代工模式造成35年薪資都不改變,低價的促銷手段更是壓縮的商業模式

路孔明在「校園徵才暨產業趨勢展」開展典禮致詞時提到,他1979年畢業起薪2萬元,但工作2、3年薪水就提高到3、4萬元,但現在臺灣就業市場,起薪2.6萬或3萬元,「35年來臺灣薪資都沒有變」;過去的電子代工模式,讓經濟主導權落在品牌廠商手上,臺灣只能靠勤奮壓低成本,只付出勞力不創新,薪資當然不會成長。

路孔明說,35年前菲律賓還是很富有的國家,包括亞信集團鄭周敏企業家都是菲律賓來臺投資華僑,但菲律賓現在只能靠輸出外勞賺取外匯,是因爲沒有跟上電子產業;可是跟上電子產業的臺灣,卻沒有「創新」,代工模式做了30年,等勤奮優勢不再、廉價勞力優勢不再,薪資只會越來越低。

除了代工思維,路孔明也認爲低價促銷的經營模式,也是壓縮薪資空間的幫兇,「飲料一瓶25元還買一送一,玻璃原料、運送成本不用錢嗎?」這種獲利模式走薄利多銷,卻是壓縮供應鏈得來的成果,「一個產業決定一個世代」,獲利低薪水就低,薪水低又減少消費,消費低又影響獲利,這纔是低薪的根本問題。

路孔明指出,臺灣產學合作的防弊機制,造成生技產業無法發展;3年前臺灣在生技新藥研發上還領先中國10年,但中國爲了鼓勵新藥研發,研發者在專利轉移後,所持技術股不得低於7成,避免個人研究成果被機構吞掉,讓研究人員更願意投入研發;但在臺灣,研發者只分到4成,很多教授又因爲介入產業而「被外界罵到臭頭」,根本沒有動力創新,讓臺灣無法累積轉型能量,「沒有創新,怎麼會有價值?」

▼臺大校園徵才博覽會。(圖/記者周康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