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歲退休回家種植物,臺南園藝家東東的植物基本功:拔雜草,持續拔
魏進東(朋友稱他東東)與臺南海邊有院子的家。 圖/魏進東提供
從種下第一棵樹到23年後的今天,大大小小一千多個盆景、樹木和一片綠草,東東有了一個花園。這院子的主人是魏進東,朋友都叫他東東,36歲那年,4月的某一天,看見一張馬景壽盆景教學的海報,興起想學園藝的念頭,報名後實際走進植物的世界,學技法也學態度,「到現在我有一個花園,它就延伸很多答案給你,第一個學習就是:『所有事透過時間都可以改變』。」一如眼前這片歷經二十多年的庭院植景如此豐富,東東稱自己是種樹的人,以「管理」描述與植物的相處:「透過『管理』,我也看見自己,管理植物的當下,也在管理自己。」
讓所想在一座院子裡成真
東東39歲時決定退休,回到鄰近臺南海邊有院子的家,要過自己的生活,他送自己一句話:「從今天開始,我不要再知道所有道理了。」說起自己只有國中畢業、不是富二代、也沒什麼錢,說退休就退休,走入和現代人主流價值觀背道而馳的方向,決心不再一路工作到老死,他要實踐前面三十多年的已知變成「行爲」,體現單純與不依賴的生活,先花半年的時間動手建立院子的雛形面貌:涼亭、水池養鯉魚、盆景區、鞦韆、草皮⋯⋯漸漸增加盆景的量,前期只要擁有新的植物,會透過扦插培育,時間久了,品種和數量也就豐富了,「二十多年樹的管理,我的體會是它教會我三件事:第一個是『取捨』,第二是『持續』,第三個是『分享』。」
園子裡的大小植物教會魏進東許多事。 圖/魏進東提供
拔雜草,做「取捨」與「持續」的日課
每天在院子裡發生的日常勞動就是「取捨」,「樹在我面前,判斷它好不好,用剪刀剪掉不要的,我開始擁有花園的第一天跟今天,都在做這個動作。」取捨的基準沒有標準答案,基礎來自於自己的觀察,判斷植物受光位置、澆水量、施肥量,都在透過判斷而產生「剛剛好」,「長時間觀察事物所產生的經歷就會成爲能力。」取捨的能力讓思緒清淨,聚焦重要的事,這些都是園子裡的大小植物教會東東的。
「管理」的概念裡,最難的事情是「持續」。腳下踩的這片臺北草,東東喜歡問人:覺得每天他會花費多少時間拔草讓草皮看起來是乾淨的?最常得到的迴應是兩小時,東東實際上每天只花五分鐘,「拔雜草這件事讓我體會不拔的後果,我不喜歡不拔草到最後形成的後果,所以我選擇每天勤勞地拔。」每天持續拔,雜草根還很淺,讓草長了四個月的根,拔起容易斷根,一週不到再度冒新芽,要花更多時間去處理,「很多擁有院子草地的人,最終都被雜草打敗,從一開始的輕忽、過程有惰性到最終雜草長太多,變成沒有能力去管,造成負擔,最後他想拔但他做不到,就放棄了。」一如不少朋友會羨慕東東能保有這樣一處雅緻的環境,會想着自己如也擁有一個庭院多好,當聊起這「草的管理」,通常也就卻步了。
「分享」是利己也利他
沏上一壺普洱茶,我們在紫藤樹攀成的亭子裡談話,東東從植物世界學習到的「分享」也就成爲這篇文字,他談着從植物獲得的啓示:種養一方院子,植物教會他先取捨,再持續,擁有以後再來分享。
「對擁有院子的人來說,是享受付出的過程和時間。它是我喜歡做的一件事。最終還是你的心,不是耗費時間長短的問題,你的心放在那個時間點上,有沒有讓你產生快樂?重點在那裡。」這時牆邊養着水草的圓水缸,迎來一隻八哥鳥停留戲水洗澡,看見的人都因此感到愉悅,分享的價值中有利己與利他,在東東的院子裡也開出花來。
魏進東享受在院子裡付出的過程和時間。 圖/魏進東提供
◎責任編輯:胡士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