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到5月 當心境外移入造成社區大流行

近日確診人數逐日下降,僅有零星個案,各界解禁呼聲不斷,臺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認爲,臺灣3到5月應留意境外移入造成社區大流行。(陳信翰攝)

入境旅客COVID-19發生率有上升之趨勢

Omicron全球大流行,多國宣佈「與病毒共存」,臺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認爲,此舉可能使國內境外移入個案數增加,臺灣3到5月應留意境外移入造成社區大流行;待6月以後,如取得充足的抗病毒口服藥和次世代疫苗,國內疫情可望走向「類流感化」。

歐美以及日本、韓國等國家地區,防疫政策逐漸放緩,傾向與病毒共存,臺大醫學院教授陳培哲昨日表示,從世界各國的作法就能夠看出防疫趨勢,不過新冠病毒不斷演化,且傳染力愈來愈高,要做到「清零」,確實非常困難。

對於臺灣是否有條件朝向與病毒共存的防疫策略前進?陳培哲說,依照臺灣社會的素質,逐步開放控管是可以的,這看來也是全球的趨勢,不過如此前提是要做到「減害」,也就是要能夠減輕病毒傷害,才能再談如何與新冠病毒共存。

受到各國解封影響,近期臺灣入境旅客新冠肺炎感染率不減反增,上週(2月13日至19日)境外移入個案數高達352人。陳秀熙指出,目前多數歐美國家採取「與病毒共存」策略,也就是讓病毒大流行,從最近香港、韓國、日本的經驗也可發現,疫情走向大流行的速度非常快;隨着國內陸續鬆綁,也要小心境外移入疫情造成社區大流行,更不能效法歐美國家完全解封,至少要維持口罩和社交距離等基本措施。

陳秀熙認爲,Omicron傳染力強,即使臺灣疫調做得很徹底,還是免不了發生羣聚,預計3到5月會在「動態清零」和「重症清零」之間互相消長;如果6月之後可取得抗病毒口服藥物和次世代疫苗,臺灣就能逐漸走向「類流感化」,這是最理想的防疫模式。

至於如何防範境外疫情入侵社區?陳秀熙建議,如已完整接種且血清檢測有保護力者,入境時不需要任何隔離檢疫措施;曾接種疫苗但保護力消失者,應採「5+5」措施,搭配2次PCR和1次快篩;未完整接種疫苗者則採「10+7」措施,搭配2次PCR加4次快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