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新增存款58萬億元 銀行產品創新路在何方?
近日,一組金融數據上了熱搜:4年間,中國家庭往銀行賬戶里約淨存超58萬億元。
有受訪專家表示,銀行負債主要源於存款,目前銀行的困境在於負債端有太多資金進入,但資產端卻不太能以較合理的利率把資金配置出去。
在高額存款背景下,金融圈開始尋找產品創新路徑。伴隨金融機構信貸結構轉型等方面的變化,以銀行人爲代表的金融圈不斷推陳出新,設計推出新的金融產品,希望獲得市場青睞。轉型期間,金融人既要創新,還要與時間賽跑。
存款利率多次下調,但人們儲蓄意願仍然較高
Wind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到2024年1月,中國家庭住戶存款增加58.24萬億元,其中82%是定期存款,4年新增存款總額相當於2009年到2019年總和。具體來看,2022年和2023年,住戶存款分別增加17.84萬億元和16.67萬億元,是2005年以來增長最多的兩年。
興業證券研報1月11日發佈的《居民存款增加的資產配置啓示》顯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中國居民有7.5萬億元超額存款。以信貸收支表當中的居民存款衡量,2022年11月以來,居民部門超額存款(相對趨勢值)明顯走高。
人們爲什麼最近幾年熱衷於存款?興業證券認爲,居民存款超趨勢增長並非是“居民少消費、多儲蓄”帶來的,更多源自投資行爲的變化。興業證券測算髮現,截至2023年三季度,居民消費下降對超額存款的影響已經由正轉負。超額存款的增長主要來自居民部門購房下降和理財少增,分別增加5.7萬億元和4.5萬億元存款。
2月22日,“中國人四年存了58.24萬億元”話題衝上熱搜。在社交媒體平臺上以“存款”爲關鍵詞檢索,社交媒體上座標爲不同城市的網友分享了自己的存款攻略,消費者們除了要搶大額存單,也更關心哪家銀行存款利率高。
2023年以來,全國主要商業銀行共有三次存款利率調整。但在存款利率下調的背景下,有消費者仍在拼命存錢。2023年6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2023年第二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傾向於“更多儲蓄”的居民佔58.0%,比上季增加0.1個百分點。黑龍江某地農商銀行網點做客戶經理的陳杰(化名)向南都·灣財社表示,目前他所在的網點存款餘額已超過4億元,而貸款餘額才超過1億元。
高額存款的背後,“如何讓錢賺錢”成爲金融機構費盡心思研究的事情。此前南都·灣財社曾報道,2024年“開門紅”期間,有中小銀行客戶經理反映,其貸款指標逐年增加,讓他們倍感壓力。以陳杰所在的網點爲例,2024年整個網點的貸款投放指標在3000萬左右,陳杰一個人就要承擔1500萬貸款量。
面臨息差收窄,銀行需要優化負債結構
“在市場競爭加劇的情況下,近年來中小銀行負債成本上升明顯。”招聯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對南都·灣財社記者表示。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分析,過去銀行傾向於“多拉存款”,但現在銀行存款太多,且客戶黏性下降、存款利率下調。“銀行的困擾在於,在負債端有太多資金進入,但在資產端卻不太能以較合理的利率把資金配置出去,息差收窄也是這種挑戰的具體體現。”曾剛說。
2月21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2023年商業銀行主要監管指標情況表(季度)》顯示,截至2023年末,商業銀行重要指標淨息差下滑至1.69%,首次跌破1.7%關口。數據顯示,2023年四個季度淨息差分別是1.74%、1.74%、1.73%和1.69%,已突破了《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2023年修訂版)》中自律機制合意淨息差1.8%的臨界值。
銀行要如何破局?有專家預測,2024年存款利率或將繼續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貸款利率也在下降,且貸款利率下降快於存款利率。2月22日,中金公司發佈報告稱,當前銀行貸款利率下行明顯,儘管存款利率多次調降,而存款成本率在定期化趨勢下較爲剛性,導致息差明顯下滑。對此,中金公司建議,有必要更大幅度地下調存款利率,適度降低銀行信貸規模增速的過度追求,更好“盤活存量”,實現量價的均衡。
曾剛則認爲,目前經濟正在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新的產能在培育過程中,“經濟結構仍在調整中,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實體經濟可持續的資金需求還有待形成。因此銀行拼命放貸不見得能產生很好的效果,反而可能導致金融資源的低效配置或空轉。”
曾剛建議,在負債端,未來銀行要優化負債結構,壓縮高成本資金佔比,同時要根據市場供求合理對存款定價。在貸款端,要強化重點領域投放、拓展下沉客戶等。
去年全國新發理財產品超3萬隻,未來將推出更多樣的金融產品
挑戰之下,也有機遇。
多家銀行在開年會議中表示,將推出更多樣的金融產品,滿足消費者多層次多元化的財富管理需求。2月2日,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發佈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3年)》就顯示,2023年,理財行業積極佈局產品體系建設,豐富創新產品線,持續引導理財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截至2023年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26.80萬億元,全國共有228家銀行機構和31家理財公司累計新發理財產品3.11萬隻,募集資金57.08萬億元。
從特色理財產品來看,《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3年)》顯示,2023年,理財市場累計發行ESG主題理財產品120只,合計募集資金超1100億元。另外,2023年末存續“專精特新”、鄉村振興、大灣區等主題理財產品超200只,存續規模超1200億元。
信貸方面,金融機構瞄準時機,推出一些特色信貸產品。2023年,南都·灣財社在“新鄉村·大生意”走訪活動中發現,廣東金融走出賦能粵鄉村創新模式。如中國農業銀行汕頭分行爲支持汕頭本地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專門針對澄海獅頭鵝特色產業量身定製了“獅頭鵝貸”。廣東英德農村商業銀行創新貸款產品,降低了英德紅茶產業的金融准入門檻,爲實現百億產業提供了金融捷徑。
在整體承壓的發展環境下,銀行業顯現出自身的韌性。2月21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2023年四季度銀行業保險業主要監管指標數據情況。南都·灣財社記者注意到,銀行業呈現出總資產平穩增長、金融服務繼續增強、信貸資產質量保持平穩、風險抵補能力整體充足、流動性水平合理穩健等特點。
數據顯示,2023年四季度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總額417.3萬億元,同比增長9.9%。另外,銀行業金融機構用於小微企業的貸款(包括小微型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貸款和小微企業主貸款)餘額70.9萬億元,其中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29.1萬億元,同比增長23.3%。數據還顯示,2023年全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淨利潤2.4萬億元,同比增長3.2%。
“2024年對銀行業而言,是有挑戰的一年,當然也有很多機遇。不管怎麼樣,在週期波動之下,銀行應重新校準發展戰略,適時調整經營策略,從而始終走在科學、正確的道路之上。對商業銀行而言,應積極尋找經濟週期弱敏感資產,‘抓兩頭’,即拓展小額分散資產、增加客戶服務總量,加快不良資產處置,以期穿越週期、穩健發展。”董希淼表示。
採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彭樂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