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電價拍板凍漲、10月也沒漲價壓力 學者列3點:選舉考量意味濃

經濟部今天召開電價審議委員會決議4月開始電價不調漲,維持平均每度電2.6253元。(示意圖記者一中攝)

記者紀佳妘/臺北報導

經濟部今(18)日拍板定案今年4月開始電價「凍漲」,維持平均電價每度2.6253元,目前來看,就連10月也沒有調漲壓力。不過學者提出3大問題點,直言政治考量意味較爲濃厚」,若不能按照機制計算,選舉完後調漲幅恐怕會很大,屆時將會引發民怨

經濟部今天召開電價審議委員會,決定這次電價不調整,維持平均電價每度2.6253元,強調「絕對不是某某原因凍漲」,純粹只是反應能源價格,不過臺電本次陳報資料上漲幅度是6.48%,引發外界質疑是選舉考量才「未漲價」。

另外,經濟部次長文生表示,從國際燃料走下坡趨勢來看,預估下半年也會呈下跌走勢,因此10月電價也沒有漲價壓力,而能源局長全能則補充,10月電價是否要調整,仍得視臺電2019上半年的營運績效而定。

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樑啓源。(圖/資料照)

經院前董事長樑啓源對此表示,一開始在開會之前就已先表態「不調漲」的立場,從去年10月表明凍漲後,今年4月以穩定物價、能源價格低於預期爲由,再度宣佈維持平均每度電2.6253元,他認爲「政治考量意味較爲濃厚」,電價有電價公式油價有油價公式,若不能按照調漲機制來計算,全部都凍漲的話,未來調漲幅恐怕會很大。

樑啓源提出3大問題點,首先是「破壞電價計算機制」,當初機制設立是爲了解決調漲價格的爭議,無論是中油或臺電,不能反映成本而凍漲時,將會造成虧損,對於社會來說,也會引發相當大的爭議,究竟是中油和臺電經營上的問題,還是政府凍漲才引發的爭端,相對難以釐清

再者是「缺電壓力」,現在電價、油價凍漲,缺電壓力又有待解決,將會影響電力效益,能源效率也會變差,若目前依照電價調漲機制計算,整體調幅其實並不大,不過連續2次凍漲,屆時選舉完後調幅恐不小,有機會引發民怨,「尊重製度纔是最正確的做法」;最後是「世代不公」,無法適時反映成本,這筆債務也是由納稅人負擔,不僅違反公平正義,也是世代的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