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強高管透露內幕:藤校CS畢業照樣被大公司脆拒...留學生該如何殺出重圍?

看點如今,畢業生就業難的趨勢愈發明顯。伴隨着學歷貶值,留學性價比成了大家關注的話題,特別是畢業之後的路怎麼走。那麼,當下留學性價比幾何?大公司是不是留學生的唯一出路?到底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

主持丨吳迪 整理 | Zijing 編丨袁梓曦

林長昊和雁冰是許多家長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他們生長在上海,從小成績優異,在重點中學讀書,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海外教育。

但他們如今選擇的職業道路,似乎並不符合大部分家長的期待。

從交大附中走出來的林長昊,本科進入了中外合辦的上海紐約大學學習。即將上大四的他已經擁有了多段實習經歷,卻決定畢業後進入一家只有五人的初創公司工作。

雁冰畢業於紐約大學,學習電影製作與交互藝術,最終回到上海,沒有進入大廠,而是成爲了一名獨立的“斜槓編劇”。

在相對低迷的就業環境下,學生和家長紛紛開始重新思考“留學”和“職業規劃”:

在海歸碩士滿天飛的時代,留學是否還有意義?

大公司是不是留學生的唯一出路?

到底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

爲此,心理諮詢師/外灘教育特約主持人吳迪,邀請了林長昊和雁冰做客外灘教育直播間(《外灘會客廳》),分享自己的親身職業經歷。

此外,吳迪還邀請到英特爾高級研究員楊華,德勤稅務合夥人、前中國區校招負責人樑捷,從職場老手和招聘專家的角度,爲大家普遍關心的留學生求職話題進行解答與分析。

從左到右依次是主持人吳迪、 雁冰、林長昊,以及英特爾高級研究員楊華

這場直播深受觀衆好評,爲此外灘君特將直播整理成文,以饗讀者。

當學霸留學生,

成爲“斜槓編劇”和初創公司打工人

相比大部分學生而言,林長昊很早就開始盤算今後的就業問題了。

直播過程中的林長昊講述個人經歷

中學期間,父親發現他對炒股感興趣,就給了他一筆錢讓他“試水“。“先賺了一下,又虧了一下,然後感到恐懼。”林長昊回憶道。雖然有盈有虧,但這段經歷成爲了他青少年時期的一場有趣體驗,或許也爲後來的職業規劃埋下伏筆。

高中時期,在學校職業規劃課的啓發下,林長昊對自己的職業和擇校方向都有了更加清晰的想法:他希望有一天能在中國創業,成立自己的公司,或者擁有自己的業務。

因着這個願望,在選擇大學的時候,他也有自己的考量。他希望自己能更加理解多元文化,具備國際視野,但又不想丟失和國內的緊密聯繫,於是選擇來到上海紐約大學讀本科,學習數據科學金融和商業兩個專業方向,三年在國內,一年在美國。

早早就開啓了職業規劃的林長昊,從大一暑假就開始了實習,至今已有三段實習經驗:

大一在一家“不算特別大,但個人非常喜歡”的公司做數據挖掘;

大二暑假在一家量化私募公司學習經驗;

如今,林長昊在一家金融科技領域的初創公司實習,做數據和交易方面的編程與對接工作。雖然是實習生,但老闆十分重用林長昊,正在讓他獨立完成系統開發的工作。他決定畢業後直接入職這家公司。

林長昊坦言,本科生的就業窗口比以前更小,進入大公司也比較困難。他曾向一些公司投去了簡歷,但基本都止步於第一輪篩選。

在他的觀察中,能夠獲得內推機會的本科生更有機會進入大公司。

但他並不認爲大公司是求職的唯一道路:“一些初創的,小的公司也有很多機會,它可能更看重你的個人能力,你之後可能也有機會脫穎而出。”

相比於林長昊,雁冰的留學生涯更長。她本科和碩士都就讀於紐約大學,學習電影製作和交互藝術,如今是一名常駐上海的獨立導演和編劇,但她更喜歡稱自己爲“斜槓編劇”。

雁冰與吳迪分享自己的留學生涯

雖然中學時期也成績優異,但和林長昊不同,雁冰18歲報考大學時對自己的未來一片模糊。她當時申請了許多專業,最終前往紐約大學學習電影製作。

雁冰所在的藝術類專業被從事考研輔導的張雪峰稱爲“天坑專業”,這也代表了多數人對該行業的看法:不夠穩定,沒有名氣、作品和資源時,付出大於回報。父母也更希望雁冰找一份“穩定”的工作。

雁冰承認,在自己的觀察中,電影專業的學生畢業後不一定繼續留在影視行業,有些人進了大廠,有些人轉行其他專業。但她認爲創作和轉行不一定衝突,有些人進了大廠也從事着和影視相關的工作,比如在剪映任職產品經理,有些人轉行後依然堅持着創作。

雁冰的職業規劃是在學習中逐漸確立的。她在讀書期間發掘出了自己對電影藝術的熱愛,隨後成爲獨立導演和編劇,參與電影拍攝工作,也獲得了一些獎項,父母才逐漸認可了她的選擇。

“這個時代很多元,而且變化太快了,跟他們(父母)年代面臨的社會情況非常不一樣。”雁冰感慨道。

雁冰在直播過程中談到自己的職業規劃

AI、VR等科技在近幾年的迅猛發展,讓很多人開始質疑傳統影視行業的價值與未來的就業空間——藝術從業者的工作,有一天會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雁冰嘗試用ChatGPT寫過劇本,最後發現AI擅長於概括總結,但還做不到創新,即打破現有的敘事模式或框架,提供不一樣的創意或故事。

正因如此,雁冰不但不認爲快速發展的科技會奪走她的工作,反而看好科技與藝術的融合。手機遊戲《戀與製作人》的火爆就讓雁冰嗅到了故事創作對於遊戲行業的重要性:“如果我們能寫出足以打動觀衆的遊戲故事,它(遊戲)的質量肯定又會提高一層。”

學歷貶值?

留學是否還值得?

主持人吳迪是90年代初的留美碩士,她發現,如今“唱衰留學”的論調愈發強烈。她經常在社交媒體上刷到類似的內容:

海外學歷貶值,高價供孩子留學,孩子回國卻只能找到月薪5000元的工作,還有人對留學的價值失去信心,發出犀利提問——500萬用來給孩子留學,還是用來買一套房?

在就業環境低迷的現狀下,家長更加關注留學和深造是否能帶來有形的性價比,比如是否能幫助孩子更容易地找到工作,提高起薪,等等。

留學值不值?是抓緊實習還是專注學業?這些都成爲不少家長關心的問題。

還未畢業的林長昊直言,留學生依然具有強大的競爭力。

“在最頂尖的一些外企競爭的,大部分都是(在海外)讀完碩士回來的學生。”林長昊說道。他覺得如果自己想在大公司求職,和留學生之間的競爭關係會更加直接。

在美國上了一學期課的林長昊,則直觀地感受到了上海紐約大學和紐約大學的師資區別。

採訪過程中的林長昊直言,

留學生依然具有強大的競爭力

他在美國修了五門課,發現紐約大學的學術氛圍更加濃厚,老師的資歷,從業經驗和學術著作也更加豐富,“他們有一些研究成果,讓我(在求學時)能夠知道他(們)創造的時候是怎麼想的。”

藝術專業出身的雁冰從自我提升的角度解讀了留學的意義。

她認爲留學可以給人提供一種瞭解多元文化,看到廣闊世界的途徑。對於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無論在哪都可以爲之努力。

因此,雁冰認爲藝術生留學的意義不僅在於完成課業和獲得學歷,更在於積累閱歷,並將之融入自己的藝術作品,提高作品質量。“這對於藝術生來講非常重要。”雁冰說道。

雁冰承認,如今研究生學歷已經不稀奇了,決定學生能否獲得“好工作”的,是過硬的綜合實力,包括好學歷、好成績、好作品,林長昊在此基礎上補充了“好運氣”,即通過實習,校友等資源,把握好合適的職業機會。

林長昊也強調了課業成績的重要性,自己身邊也有同學一直在積累實習經驗,但最終因爲GPA不夠理想而錯失return offer。他打算畢業後就進入職場,不過,今後還會考慮繼續深造。畢竟,據他觀察,在金融領域,一些偏研究型的崗位非常看重學歷。

楊華:

在高發展和強競爭時代,

興趣至關重要

站在求職市場另一端的人,如何看待當下的就業情況呢?

楊華是英特爾中國研究院的研究員,目前從事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工作。她也曾是一名留學生,早年間在美國獲得了電子工程專業的博士學位。

英特爾中國研究院的研究員楊華

她承認,現在的求職市場的確有點卷:“人才確實多,用人單位就會挑:不僅挑985,還要挑頭部985,還要挑頭部985裡實習經驗特別豐富的人。”楊華所在的部門往年要招一二百人,今年只招聘幾十人,而且只進行畢業生校招,沒有社會招聘。

對於備受關注的“教育貶值”話題,楊華並不否認。因爲沒有實習經歷,她曾經毫不猶豫地篩掉了一名哈佛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學生的簡歷。但她認爲教育貶值的核心原因在於教學內容與社會實況的巨大脫節。

“社會已經卷得天翻地覆,但學校課程不會更新得那麼快。”楊華解釋道。

她認爲IT專業的學生除了上課,還要花大量時間,以實習的方式學習,走在技術前列:“從這個角度來講,你從學校獲得的可能不是知識,也不是技能,更多是你的同學,或海外留學經歷。”

圖源:Pexels

對於IT行業的快速發展和教育貶值現象,楊華爲學生提供了三個建議。

第一,選擇專業時要遵循個人興趣。

“你不知道明天人工智能會把哪個行業給端了,真的有興趣,渴望跨界做出新奇東西的人才能活下來。”楊華說道。

楊華指出,至少在人工智能領域,跨界已經變得無比重要。

楊華近幾年的工作離不開和其他行業的交流與共創,這意味着她和另一領域的工作者要互相學習,互相賦能,才能完成項目。她認爲這需要從業者的興趣作爲動力,主動鑽研自己的行業,不斷觀察自己與人工智能或其他行業的合作機會。

說到這裡,吳迪分享了最近她做的一個職業諮詢:

一名985畢業,已經進入大廠工作的32歲女性,表達了自己對於未來職業方向的焦慮。因爲所在部門正在裁員,女孩擔心起自己的前途,有了換工作的打算:考公、考編、當小學老師,種種路徑涌入了女孩腦中,而她對這幾個選項的難度也一無所知。

但吳迪認爲她真正需要思考的,是自己是否已經走在了正確的路上,是否要因爲個別員工的被裁而懷疑自己,慌不擇路。

楊華指出,IT行業的人員動盪的確比較多,但吳迪口中的女孩因爲對自己所處的行業不感興趣,不夠熱愛,所以來了一點危機,就想換到一個更保守,更安全的領域。“如果你有興趣,就能找到一條非常有個人特色的定位,很好地走下去。”

楊華對學生的第二點建議是主動擴大社交圈。

林長昊在讀書期間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他在國內讀書時說的英語比在國外還要多。楊華對此也有同感,她在美國上學時也發現,中國留學生只和本國人“一起玩”。

楊華認爲這種行爲和態度束縛了學生的交際渠道,也降低了他們獲得工作的機會,不僅不利於現階段的求職,哪怕在未來的工作調動和裁員中,不認識其他部門的同事也是一種弱勢。

對此,她建議學生在學校積極參加自己感興趣的社團,並努力進入社團的管理團隊,接觸到各個專業,各個年級的同學。

這與林長昊的觀察不謀而合,他口中能夠獲得內推,進入大公司的同學,其實利用的也是自己廣闊的校友人脈。

楊華十分建議內向的學生走出舒適區,不主張他們給自己扣上“i人”的帽子,然後以此排斥重要的社交活動。“i人也可以跟別人打交道,只要適時地補充(能量)就可以了。”她建議道。

圖源:Pexels

最後,楊華希望年輕人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

一是爲了追趕快速迭代,三五年就會發生變化的行業。

楊華指出,現在已經不是學校裡學的東西就能用到退休的時代了。

二是爲了掌握跨界的能力。

“AI時代,跨界這個詞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很多機會來自於跨界。”楊華說道。

樑捷:

想進大公司,

中國學生要增強表達欲和目標性

樑捷曾經是德勤中國區校招負責人,如今常年往返於上海和香港,她是少有的90年代初在美國讀本科的大陸人,在美國、加拿大都有工作經驗。

她指出,現在的就業市場存在人多,崗位少的情況,招聘方自然可以“更挑剔”。“只有比較頂級的學校才能在機器篩選中過關”,但即便過了學歷和成績的關卡,有沒有實際的項目經驗或相關證書也是德勤要嚴格考覈的點。

“不是有實習就能佔優勢,很多實習是買來的。”樑捷坦言。

曾任德勤中國區校招負責人的樑捷

在線上與主持人吳迪進行交流

作爲外企,德勤是否更加青睞留學生? 樑捷表示,德勤青睞的並非海外的一紙文憑,而是學生通過海外的學習生活而獲得的,能夠用在工作上的能力。

比如瞭解國外商業文化,理解外語職場的語氣語境,或者擁有德語,日語等第二外語能力,可以服務非英語的海外客戶。

她最討厭“留學性價比”的說法,因爲留學“不是可以完全用經濟效益來衡量的”。

在她的觀察中,無論留學生畢業後在哪工作,如果沒有父母的幫助,比如提供食宿,起始工資基本只夠用來支撐基礎生活,工資高的地區通常生活成本也高,上海、香港、紐約都一樣。

雖然留學難以帶來短線收益,但它的確提供了一個見識不同文化的機會。

圖源:Pexels

有海外讀書或工作經驗的人大多見識過印度一代移民的迅猛發展,德勤剛剛卸任的全球CEO也是印度人。同爲外國人,爲什麼印度人能夠在西方職場上快速獲得地位?

樑捷認爲,這與中印學生受到的教育差異有關。要想在外企工作,中國學生需要加強自己的溝通意願和目標性。

首先,樑捷發現中國長大的孩子更在乎面子,自我評判的心態更強。

“表達之前,你會自然而然地先判斷這是不是廢話?有沒有用?會不會讓我看起來非常stupid?”在不斷地自我審問中,中國學生的溝通意願被大大削弱。

舉例來說,當老師佈置功課後問學生有沒有問題,印度學生通常都會提出問題,而中國學生更多認爲提問就意味着沒聽懂。

但樑捷指出,提問的真正意義在於對齊需求——你是否真的明白老師的意願?你的理解方向是否正確?這一點在工作中,面對老闆的時候同樣適用。

其次,樑捷觀察到很多年輕人的人生目標並非發自肺腑,而是別人給的:“考進985,找一個投行工作,28歲結婚生子…你仔細想想,有多少目標對你是有吸引力的?”

目標性不明確的人在職場更容易成爲追隨者,完成別人交代的任務,不問原因,不求成長,更沒有帶領別人一起前進的慾望。

在這點上,樑捷很佩服自己的一些印度同事,願意在團隊裡主動站出來,引導大家解決問題。

對於缺乏表達欲和目標性的中國學生,樑捷的建議和楊華類似。

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即“你究竟怎樣纔會快樂?”然後在此基礎上走出舒適區,克服自我評判的念頭,“衝出去多試幾次”。

“你會擔心非常丟臉的(行爲),別人可能都沒注意到。”樑捷說。

圖源:Pexels

那麼,初入社會的學生要怎樣具體規劃自己的職業呢?

雁冰給出了自己的操作方法:

她會以2-3年爲週期給自己設立目標,比如着重鍛鍊自己的哪些能力,做怎樣的工作,完成怎樣的目標,成爲怎樣的人。但在此期間,她也會根據實際情況彈性調整。

“不斷適應快速變化的節奏,這是時代給年輕人的新挑戰。”她說道。

在直播最後,吳迪和楊華強調了父母能給予孩子的支持。在低迷的就業環境中,即使名校出身的學生也越來越難獲得展示自己的機會。

楊華回憶起朋友的女兒,康奈爾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投了300份簡歷也沒找到實習。楊華聽聞,將她介紹給了自己正在硅谷創業的朋友。對於女孩來說,其父母的人脈在此時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考慮到實習對未來求職的重要意義,吳迪也建議有能力的父母在實習階段儘可能爲子女提供人脈和資源上的幫助。

“不管什麼時代,拼爹媽這件事都沒有必要去避諱。”吳迪說道。

圖源:除圖注外,均來自外灘教育直播視頻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