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Hz鯨魚 文學感性難用科學審視

「52Hz鯨魚」源自2004年發表的一篇科學文章提及「52赫茲鯨魚呼叫聲」(52-Hz whale calls),該內容整理與計算1989至2004年間,美國西岸海域海盆的水下錄音資料,釐清聲源後發現有隻鯨魚可發出達52Hz的音頻,由於該頻率較該海域常出現的藍鯨族羣發出的聲音都還要高,而被認爲沒有鯨魚能聽得見牠的聲音,因此又被稱爲「世界上最孤單的鯨魚」,引起後世無數騷人墨客引用。

成大鯨豚中心主任王浩文解釋,鯨魚分爲齒鯨與鬚鯨,齒鯨發出的音頻可達超音波,鬚鯨的聲音音頻較低,主要用途爲溝通、聯繫同類。目前僅瞭解鬚鯨最低可聽見10位數甚至個位數Hz,但最高到多少目前還沒有定論。

以鬚鯨中的藍鯨爲例,絕大多數藍鯨可發出10至40Hz的音頻,因此容易被誤認爲藍鯨只能聽見達40Hz的聲音,但有研究文獻發現,北印度海域曾有藍鯨族羣可發出超過100Hz的音頻,去年學界也發表研究報告,發現「小鬚鯨」所能聽到的音頻可達4萬5000Hz至9萬Hz,或許連齒鯨發出的超音波也能聽得到。

王浩文說,很感謝大考中心願意將鯨豚拉到國考檯面,讓大家更重視保育生態議題,可惜當初引用的原始資料可能不是完全正確。

臺師大國文系主任鍾宗憲表示,這次國寫題目以「52Hz鯨魚」爲引子,帶出無法在同溫層中找到知音的孤獨感,也呼應當下教育界推動的「社會情緒學習」理念,是非常接地氣的題目,可以理解並支持出題老師的用心。

鍾宗憲認爲,文學描述的感性很難用科學的角度審視,相信以後出題老師會更加小心,也希望以寓言或科普出題的作法不要因此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