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外媒科學網站摘要:溼度會使高溫更致命嗎?科學家們意見不一

7月31日(星期三)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自然》網站(www.nature.com)

人工智能讓抄襲變得更加複雜,科學家和出版商應如何應對?

學術界長期受到抄襲問題的困擾。然而,一個更大的問題在學術寫作中逐漸浮現:基於大語言模型(LLM)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如ChatGPT正迅速普及,引發了是否構成抄襲以及在什麼情況下應該允許使用的討論。

這些工具可以節省時間、提高文本的清晰度並減輕語言障礙。目前,許多研究人員認爲,在某些情況下恰當使用這些工具是可接受的,但必須完全公開。

然而,這些工具加劇了關於不當使用他人成果的爭議。LLM通過分析大量已發表的文章來生成文本,因此,其使用可能引起類似剽竊的行爲。例如,如果研究人員未聲明而直接使用機器生成的文本,或者機器生成的文本與某篇作品極爲相似卻未標明來源時。這些工具還可能被用於掩蓋故意的抄襲行爲,且使用它們的行爲難以被察覺。

目前,許多期刊已建立政策,允許在一定程度上使用LLM。一項對100家大型學術出版商和100家排名較高的期刊的分析顯示,截至2023年10月,24%的出版商和87%的期刊設有關於生成式AI使用的指南。幾乎所有提供指南的機構均規定,人工智能工具不能被列爲作者,但在允許使用AI的類型及披露要求上存在差異。專家認爲,迫切需要制定更明確的指導方針,規範人工智能在學術寫作中的使用。

《科學》網站(www.science.org)

溼度會使高溫更致命嗎?科學家們意見不一

去年夏天,北半球經歷了創紀錄的高溫。《環境健康展望》(EHP)上的一篇論文指出,關於溼度是否使炎熱天氣更致命,兩派研究人員之間存在顯著分歧。

生理學家已找到有力證據支持溼度的重要性:在一定溫度下,溼度增加會使身體更難保持安全的核心溫度,從而增加中暑的風險。相對地,流行病學家的研究表明,僅溫度本身就能準確預測熱相關死亡率,而增加溼度作爲預測指標似乎幫助不大。

解決這個問題很重要。全球氣溫上升導致越來越多的人面臨高溫相關的死亡風險,尤其是在全球最熱的地區如南亞、東南亞和波斯灣,這些地區也經歷着極端的溼熱條件。因此,科學家對溼度的作用的理解可能會影響從政府高溫預警的閾值到推薦的降溫方法等多個方面。

溼熱比干熱更難忍受,且理由充分認爲更致命:一旦氣溫超過35攝氏度,身體僅通過汗水蒸發來降溫。空氣溼度越高,汗水蒸發越少,從而降低了其作爲冷卻機制的效率。

流行病學家未觀察到溼度影響的可能原因是,他們的數據集主要偏向於更涼爽、乾燥的全球北方,這可能使他們難以看到溼度對全球南方國家致命影響的實際情況,尤其是在這些地區難以獲取準確的死亡率數據的情況下。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1、NASA 的數據顯示,2024年7月22日是地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天

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對全球每日溫度數據的分析,2024年7月22日(美國時間)成爲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天。該日氣溫超過了2023年7月創下的歷史紀錄。這些破紀錄的溫度是由人類活動(主要是溫室氣體排放)引發的氣候長期變暖趨勢的一部分。作爲擴大對地球變化了解的一部分,美國宇航局持續收集關鍵的長期氣候變化數據。

這一初步發現來自“現代時代研究和應用回顧分析第2版(MERRA-2)”和“戈達德地球觀測系統前向處理(GEOS FP)”系統的數據分析,這些系統整合了來自陸地、海洋、空中和衛星的數百萬臺設備收集的全球觀測數據。

GEOS FP系統提供快速、接近實時的天氣數據,而MERRA-2氣候再分析則需較長時間,以確保使用最佳觀測結果進行分析。

NASA的這一分析結果與歐盟哥白尼地球觀測計劃的獨立分析一致,儘管存在微小差異,但在氣溫隨時間變化及歷史最熱日的記錄上顯示廣泛一致。

2、母親患嚴重流感會影響胎兒大腦:新的小鼠實驗做出瞭解釋

母親在懷孕期間患嚴重流感,會增加胎兒神經發育障礙的風險,如精神分裂症和自閉症譜系障礙。但導致這些損害的並不是病毒本身,而是母親的免疫反應。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IUC)的最新研究使用小鼠適應活的流感病毒,在以前實驗基礎上,在細胞和分子水平上解釋了這一過程。這也表明,只有當母親感染達到特定嚴重程度時,胎兒的大腦才更可能發生變化。

這項研究使用活流感病毒的劑量,複製人類的季節性流感爆發,是同類研究中爲數不多的幾項之一。研究的主要作者表示:“這意味着我們的研究結果與人類的病理性感染更相關。”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古化石的發現顯示了南美洲和非洲是如何分開的

美國南衛理公會大學(SMU)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稱,在安哥拉發現的滅絕已久的海洋爬行動物的古代岩石和化石,爲南美洲和非洲的分離以及南大西洋的形成提供了明確的證據,這一事件是地球歷史上的一個關鍵時刻。

長期以來,人們都知道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東海岸在岡瓦納超大陸中曾經緊密相連,它們很類似於拼圖遊戲中的兩塊拼圖。

研究小組表示,他們在安哥拉南部海岸的挖掘工作可以說提供了有史以來關於兩大陸分離和南大西洋開放的陸地上最完整的地質記錄。他們發現的岩石和化石可以追溯到1.3億年前到7100萬年前。

研究小組的實地工作始於2005年,地點是安哥拉納米貝省。當時,研究小組識別出了特定類型的沉積物,表明數百萬年前非洲西海岸的地貌。例如,熔岩區揭示了火山活動的證據,斷層或裂縫顯示了大陸被撕裂的位置;沉積物和鹽層顯示了海洋的洪水和蒸發,而上覆的海洋沉積物和海洋爬行動物的化石則顯示了南大西洋的完全形成。

同時,古生物學家在安哥拉發現了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大型海洋爬行動物的化石,那是大西洋剛剛形成和變寬的時期。

2、科學家在銀河系之外發現了罕見的第二代恆星

宇宙被第一代恆星永久地改變了。在它們的核心,基本的氫和氦融合成各種各樣的元素。當這些恆星終結時,它們爆炸了,這些新元素散落在宇宙中。我們血管裡的鐵,牙齒裡的鈣,大腦裡的鈉,都來源於一顆死去已久的恆星的心臟。

沒有人能夠找到一顆第一代恆星,但科學家們宣佈了一個獨特的發現:發現了一顆第二代恆星,這顆星形成於我們銀河系之外的星系。

芝加哥大學博士後、論文第一作者阿尼魯德·奇蒂(Anirudh Chiti)專門研究所謂的恆星考古學:重建最早幾代恆星如何改變宇宙。

但還沒有人能夠直接觀察到這些第一代恆星,如果宇宙中還有這類恆星的話。相反,奇蒂和他的同事們尋找的是由第一代恆星的灰燼形成的恆星。

這是一項艱苦的工作,因爲即使是第二代恆星現在也非常古老和罕見。宇宙中的大多數恆星,包括我們自己的太陽,都是經歷了數千代到數萬代的演化,每次都產生越來越多的重元素。銀河系中10萬顆恆星中可能只有不到1顆是這種第二代恆星,這確實是大海撈針的工作。

在這項研究中,基蒂和他的同事將他們的望遠鏡瞄準了一個不尋常的目標:構成大麥哲倫星雲的恆星。

大麥哲倫星雲是南半球肉眼可見的明亮恆星帶。我們現在認爲它曾經是一個獨立的星系,在幾十億年前被銀河系的引力俘獲。這使得它特別有趣,因爲它最古老的恆星是在銀河系之外形成的,這給了天文學家一個機會來了解早期宇宙的條件是相同的,還是在其他地方不同。

科學家們在大麥哲倫星雲中尋找這些特別古老的恆星的證據,並對其中的10顆進行了編目。其中的一顆恆星顯得很奇怪。它的重元素含量比大麥哲倫星雲中任何一顆恆星都要少得多。這意味着它可能是在第一代恆星形成之後形成的,所以它還沒有在恆星反覆誕生和死亡的過程中積累更重的元素。(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