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後引桃芝風災重創 車籠埔斷層園區《水痕水佷》推防災教育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舉辦《水痕水佷》特展,回顧桃芝颱風傷痕。(圖/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下同)

記者高堂堯/南投報導

近期臺灣地震頻發,又將進入颱風季,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與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攜手推出《水痕水佷—桃芝颱風》特展,透過40張實景照片及紀錄影片,重現23年前桃芝颱風襲臺災情,也引領觀衆回顧歷史、認識地震與颱風造成的複合災害,建立防災思維、爲防災教育紮根。

策展人、科博館研究人員鍾令和說,2001年桃芝颱風最大累積降雨量約 749毫米,相對歷史紀錄上其它颱風並不算多,卻造成全臺111人死亡、103人失蹤的嚴重災情,主因可能與前2年發生的九二一大地震造成山區土石松動有關,可見地震後會使颱風對環境有災難性的破壞;南投縣竹山鎮木屐寮村也因上游潰堤,從舊河道開墾的村落被土石流摧毀,讓許多人頓時流離失所、失去至親,成爲內心難掩的傷疤,當時尚未通車的國道三號涵洞上也留下5.8公尺高的水痕。

國立科博館說明,《水痕水佷》特展的「佷」字讀音同「狠」,意指兇狠剛戾,如同桃芝風災來勢洶洶破壞環境、無情帶走珍貴生命,「水痕」默默記錄下歷史傷痕;特展門口打造國道3號245k+082涵洞意象,利用水痕碑、懸掛布條、影像及照片展示,瞭解水患可能帶來的災情,而展場上方懸掛的布條呈現過去30年累積降雨量前27名的颱風,即可發現降雨量與傷亡人數並非成正比的關係。

科博館館長焦傳金表示,因全球氣候變遷,近年臺風降雨量、風力都有增加、增強趨勢,頻繁且短時間內降下的大量暴雨都可能造成土石松動,導致土石流、山崩、堰塞湖;今年4月3日花蓮地震後餘震頻繁,鬆動土石若遇颱風來襲,恐引發破壞性災情,梅雨、颱風季緊接着來臨,更應居安思危、提高防災意識。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副主任林李耀說,颱風、地震是臺灣最頻繁的災害,即使有準確預測和數據,若沒有落實在地防災教育,就無法發揮真正價值;本次特展盼引導觀衆從災害中學習、傳達防災資訊,未來NCDR會持續與科博館合作,將科學數據結合科普教育、預警資訊等,讓防災教育深入社區鄰里。

此外,NCDR也與中央氣象署合作開發「落雨小幫手」APP,使用福衛七號衛星遙測資料進行預測,提供精確降雨預警,讓民衆隨手掌握天氣,目前已經在Apple APP Store及Google Play商店上架;而近期更新完畢的斷層槽溝保存館將在7月正式開放,新建平臺達105.8平方公尺,階梯狀看臺容留人數增加至80人以上,投影機、光雕電腦、空調等設備同步換新,觀看斷層剖面的視野將更震撼、清晰、寬闊。

《水痕水佷》特展即日起展出至2025年5月31日,同樣曾受九二一地震、桃芝颱風影響的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也將於7月6日與NCDR合辦《地滑防衛戰》特展,歡迎民衆前往參觀、全民學防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