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的人不適合買儲蓄險、投資型保單! 專家:買孩20年終身壽險 不如買他身上

示意圖/Ingimage

文.周靖璞

儲蓄險、投資型保單效益低

留意話術陷阱

邱茂恆表示,儲蓄險在理財上有「年期」盲點,「投資人爲取得好利率,可能會在6年期、20年期中選擇後者,這也給了保險公司更多餘裕使用你投入的資金。」他表示,保險公司確認短期內不會更動到這筆資金,就能運用更長時間創造複利,分紅給投資人的只是蠅頭小利。同時,儲蓄險綁約年期內,若有動用資金需求被迫解約,反而可能虧到本金。「除非儲蓄沒有使用目標,或月光族迫切需開始存錢,否則99.9%的人都不適合把儲蓄險當作理財工具。」

至於投資型保單,系保險公司利用保費及保單價值去投資,邱茂恆認爲應「投資歸投資、保險歸保險」,投資型保單只是保險公司轉嫁投資風險給消費者的方式,民衆大可以省下保費自己投資。他進一步說明,保險公司推薦的各種投資組合商品,很多其實經不起檢驗,「他們會在績效較好那一年賣該筆保單,卻可能沒告訴你過去不佳表現。」

洪哲茗以實際服務客戶案例進行說明,該位客戶購買的「月配息」投資型保單,雖然穩定每月領息,但實際抽查保單卻發現因績效不佳,導致配息源於客戶本金,實際整體投入資產「縮水」。他表示,部分投資型保單商品甚至給投資人看的績效是「試算」結果,並沒有實際市場績效驗證。投資人一定要對投資商品做足功課,勿輕易陷入話術陷阱。

保險首重高收入成員

定期險優於終身險

對於肩負家庭重擔的三明治族羣,如何有效率配置保險?洪哲茗強調,保險核心目的在於風險轉嫁,應優先考慮家中主要收入者發生機率低但損失嚴重的風險。例如:父親突然過世,需要壽險去緊急應付生活開銷;若嚴重意外導致無法工作,可啓動失能險應對家中長期照護需求;接着是實支實付險與重大疾病險,用以補足醫療與突發疾病的經濟缺口。「很多家長因愛護小孩,一出生就保完整保險,但其實孩子最大的保險是父母,應優先把家中穩定收入來源的保險買足。」

至於購買保險額度拿捏,洪哲茗認爲應先評估目前家中開銷,有多少是由自己負擔。假設育有十歲孩子,養到22歲具出社會謀生能力需12年,「一個月若需要5萬生活費,一年需要60萬,出社會前至少需720萬壽險保障。」除生活費,也可能需要教育費及償還房貸費用等,「估算需多少保障支應,再扣除現有資產部位,得出大約該購買的保險額度。」

洪哲茗建議,保險費用約佔總收入10%,若資產部位多、家境寬裕,可減少投保費用比例,並透過「一年期定期險」來固定檢視保單。雖定期險會隨年齡增長而增加費用,但隨着屆齡退休,責任降低,可逐年調降保額。

邱茂恆進一步補充,如果小孩一出生選擇一次購買終身型壽險,乍看繳20年保障終身似乎很划算,但保險公司只是將未來21歲至99歲該繳納費用壓縮至20年內繳清,保費可能比定期險多出6至10倍。加上終身險不夠彈性,無法依當下時空環境做調整。

「保險就像穿雨衣,雖然褲子、鞋子仍可能會溼,但最主要保持身體不受影響。」邱茂恆表示,定期險以合理費用支應未知風險,省下終身型多餘花費可轉爲更有效率投資,透過長期累積,讓退休資產大於風險需求,使購買保險成爲「選擇權」,纔是保險真正價值所在。

政府於2024年7月1日起正式推出實支實付新制,取消過去「雙實支」與「三實支」,產生哪些影響,歡迎收聽本集的《毛利小姐變有錢》聽更多 https://lihi.cc/NsaLH

延伸閱讀:

本文授權自今週刊,原文見此。

延伸閱讀》

鴻海(2317)跌破180元解定存也要買?達人估算2025年海公公股價示警:只看本益比投資爲何容易賠錢

哪裡可以換新鈔?Google換鈔地圖快速查! 7銀行、郵侷限時5天...父母小孩過年紅包行情一次看

第一名不是臺大!畢業「含金量高」大學前10名出列,企業最愛私校唯一是它…政大也在拚AI?

存股族安心了!14家金控股息飆3000億,國泰金、富邦金、中信金…2025年金融股股利「它」最被看好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週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