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三大指數全面大漲 機構調倉應對市場新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龐華瑋 廣州報道

特朗普宣佈在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中獲勝後,全球資本市場反響巨大。

11月6日,美股大漲,道指、納指、標普500三大股指再創歷史新高。道指上漲1500點,漲幅3.57%,納指漲2.95%,盤中首次突破19000點,標普500指數漲2.53%。

11月7日,A股三大指數全面大漲,滬指報3470.66點,漲2.57%;深成指漲2.44%;創指漲3.75%。全市場超4500只個股上漲,近200股漲停。兩市成交額達到2.56萬億元。

當天,大消費板塊持續強勢,白酒板塊領漲,老白乾酒、捨得酒業、瀘州老窖等漲停;券商股同樣掀漲停潮,中信證券、中信建投、首創證券、華林證券、太平洋等多股漲停。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多家機構人士處瞭解到,機構投資策略也隨之變化。不少機構有倉位轉移的需求,更加重視大消費和科技股。

行情上攻動力

11月7日,A股雖然早盤表現一般,但下午在“券商+大消費”的帶領下強勢上攻。收盤時,上證指數報收3470.66點,已經接近這一輪上漲高點——10月8日的收盤點位3489.78點。

分析人士認爲,當天A股大漲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美國大選落地,市場一大不確定性因素消除;二是市場預期11月8日可能會公佈大規模國債發行計劃,以拉動投資、帶動消費,爲市場行情助力。部分資金在博弈政策預期。

從11月7日交易熱點來看,市場對上述因素已有反映。

市場預期,特朗普上臺後,其主要政策主張可能包括對外加徵關稅、對內減稅、驅逐非法移民、放鬆金融監管等。

“特朗普上臺後,市場預期對出口可能會有部分制約,因此市場有擴大內需的政策預期。所以,當天大消費方向的白酒、醫療服務、房地產、食品等均有不錯的表現。”有機構人士表示。

而與這一投資邏輯疊加的是,市場對於國債發行計劃的預期。

“市場接下來關注的是可能會公佈的國債發行計劃,以及相關的政策對投資、消費的拉動,這有望助力市場行情進一步發展。”11月7日,一位基金經理表示。

此外,近期公佈的10月PMI數據顯示經濟有企穩跡象,隨着後續政策的出臺與見效,市場對經濟基本面有修復預期,因此市場有了走強的基礎。

財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表示,美國大選對國內經濟確有影響,但我國政策應對能力強、空間足。國內經濟基本盤穩中向好,不必過度高估美國大選對A股的擾動。

“當前A股市場正逐步展開第二波上攻行情。無論美國大選結果如何,都不會影響A股市場牛市進程。A股市場這輪牛市行情是由政策轉向和經濟儲蓄向資本市場大轉移共同形成的,市場牛市趨勢一旦確立,將形成正反饋,即市場的賺錢效應越強,越會吸引更多資金流入資本市場,推動市場走出上行走勢,進一步增強賺錢效應。”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認爲。

明澤投資基金經理胡墨晗也認爲,A股市場的上漲驅動力主要來自國內政策的持續支持,與美國大選的直接聯繫不大。大選結果的意義在於降低了不確定性,儘管特朗普的勝選可能加劇貿易摩擦,但這也可能會激發國內政策的進一步加碼,從而實際上帶來更多積極影響。

胡墨晗指出,主要的變數可能集中在特朗普的政策變動上,尤其是在貿易政策和對華科技限制方面,這些變化可能會對A股市場結構造成一定影響,但並不會改變A股市場的中長期上升趨勢。

買方調倉進行時

自9月24日後,A股市場經歷了一波快速上漲,此後進入盤整震盪階段。

近期,市場板塊輪動明顯。先是科技股大漲,帶來強烈的賺錢效應,特別是北證50更是實現了翻番。而科創板、創業板等科技股領漲第一波行情後,新能源又異軍突起,帶動市場人氣。

11月7日,滯漲的消費板塊也開始表現,包括白酒、醫藥、食品飲料等消費板塊出現較大幅度回升,行業輪動加快。同時,由於市場對本輪行情樂觀,作爲行情風向標的券商股表現出色,許多券商股甚至創出歷史新高。

格雷資產總經理張可興指出,“在特朗普獲勝的這個節點,我們看到很多機構的倉位是從前期上漲比較高的科技、資源類,轉向了消費爲主。”

“我們非常看好消費跟醫藥,對於科技的長期發展趨勢也依然比較樂觀。不過短期來說,從估值來看,消費醫藥股價向上的彈性可能更大。而科技前期漲幅比較大,所以這個位置短期有一定獲利了結和修整的需求,所以我們短期比較看好消費,但中長期來說,科技也非常不錯。”張可興說。

另外一位基金經理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其給出的投資建議是,特朗普當選後,美聯儲降息節奏可能有所調整,短期出口鏈以及港股流動性承壓,此階段建議維持“結構大於總量”“內需大於出口”的配置思路。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建議採用槓鈴型配置框架,優先配置中間段的Beta,尤其是在市場回調後,預計到年底大盤將出現主升浪。建議增加順週期大中盤寬基的倉位,同時適當保留紅利配置以防禦潛在風險。

但其認爲,明年市場風格可能轉向成長主導,尤其是在外部環境相對平穩的情況下。其預計新質生產力將成爲增長的主要來源,建議在成長類底倉中配置科技類指數。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已有不少機構進行了投資結構的調整。

順時投資權益投資總監易小斌表示,近期投資策略要有所調整,比如說外貿導向型的企業可能會受關稅影響,對業績的走向心存疑慮的狀況下會影響資金的方向;對於資源類的公司也要相對審慎。

“我們近期已經在進行調整,看好的方向有:一是自主可控和政策發力的行業如半導體和信創相關的計算機行業;二是與化債相關的行業,主要是地產鏈相關的公司;三是基於行情持續向好最受益的券商、保險等。不過,我們的主題投資還是集中在AI、機器人和低空經濟等方向。”易小斌說。

胡墨晗也透露,“針對當前形勢,我們在保持加倉的同時,也對持倉結構進行了適度調整。短期內,我們重點關注化債和科技主題,包括環保、AI產業鏈、人形機器人、星鏈通信和創新藥等領域,以及後續特朗普執政可能利好的自主可控、擴大內需、數字貨幣、軍工、傳統能源、半導體等板塊。”胡墨晗說。

排排網財富研究部副總監劉有華也表示,繼續看好後市。只要市場在1.5萬億元以上成交水平,個股機會依然較多,因此可以“輕指數、重個股”。

“板塊方向上,大金融受益牛市預期,大消費和醫療受益政策預期且位置偏低,科技板塊受益自主可控,光伏、鋰電等新能源整體位置較低且有困境反轉的預期,這些板塊都值得重點跟蹤。”劉有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