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商人胡雪巖與洋商對抗,家產盡數被抄,爲何獨留胡慶餘堂藥號

吳學華原創作品

晚清紅頂商人胡雪巖,走官商勾結的路子,起初投靠王有齡和何桂清,在王有齡被大平軍所殺,何桂清被曾國藩整倒之後,他迅速靠上了左宗棠,從此生意遍佈大江南北,把阜康錢莊開到了關外。他只要做蠶絲和金融,也做軍用物資的買賣,包括糧草等等。但很奇怪的是,這個對醫學一竅不通的生意人,居然開了一家名揚天下的大藥號——胡慶餘堂。

胡慶餘堂這名字有講究的,“胡”是代表老闆姓胡,“慶餘”這名字就有些令人費解了。這兩個字出自《易·坤》: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也就是說,積德行善的人家,必定給後世子孫帶來福廕。在胡雪巖看來,治病救人就是積德行善之舉。

他爲什麼要開這個藥號呢?

相傳他是和別人賭氣開的。

胡雪巖和衆多男人一樣,有了錢就變壞,納了好幾個小妾,其中有個小妾比他小30歲,長得嬌羞可人,美貌不可方物,他疼愛小妾,每天雲雨,漸漸地身體吃不消了,就找了大夫來看。民間傳說這個小妾是“白虎”。

那時候的大夫,在看病之後,都只開方子不賣藥,除非是坐堂大夫。胡雪巖吩咐下人照着方子去葉種德堂抓藥,取回藥之後,夥計正要去煎藥,胡雪巖走過來一看,發現有幾味藥已發黴變質。

草藥發黴變質,輕則失去藥效,重則危及人命。胡雪巖與葉種德堂的老闆相熟,於是讓夥計去調換,誰知夥計回來之後對他:掌櫃的說了,本店只有這樣的藥,想要好藥,叫你們胡老闆有本事自己去開一家好了。

胡雪巖當場就火了:怎能拿人命當兒戲,難道真的嘲笑我胡雪巖只會開錢莊,不會開藥店?

於是,胡雪巖出巨資修建藥號。他認爲只要賣好藥,治好病人,就是積德行善,給子孫後代帶來福氣,所以,給這家藥號起名“胡慶餘堂”。

他並沒有忘記遭人諷刺,便親自撰寫了“戒欺”,製成匾額掛在堂內,時刻提醒店內夥計,絕對不允許把壞的藥賣給病人。

藥號裡面不可能沒有坐堂的大夫,他高價請來江浙名醫,在藥材的採辦上,講究質量上乘,連炮製的方法,也都遵循古方炮製,絕對不欺人。

“胡慶餘堂”遵照古方炮製出來的“避瘟丹”、“行軍散”、“八寶丹”等等成品藥,一推向市場就取得很好的口碑,連朝廷的軍隊也都爭相訂購。

由於藥材的高質量,講究貨真價實,加上大夫治病的口碑,很快,“胡慶餘堂”聲譽鵲起,他借勢又開了幾家分店,形成連鎖的模式。隨着“胡慶餘堂”的名氣越來越大,就有了“南有慶餘堂,北有同仁堂”。

大江南北的藥材商,能夠把藥材賣給“胡慶餘堂”,那就是口碑和質量的保證。在光緒六年,“胡慶餘堂”僅杜仲這一味藥,就進了兩萬斤,他本人也被譽爲“江南藥王”。

“胡慶餘堂”成了胡雪巖另一個賺大錢的產業,可他的重點方向在絲綢產業。那時候洋布進入中國,衝擊中國的市場,爲了對抗洋商,胡雪巖聯絡了江浙一帶的絲綢商人,爲了保護國人的絲綢產業,進行了堅強的抗爭。

胡雪巖是個精明的生意人,但卻不諳官場之術。當時李鴻章與左宗棠相互傾軋,李鴻章爲了打擊左宗棠,命盛宣懷對付胡雪巖,盛宣懷與太湖東山幫的席正甫聯手,藉助洋商和買辦的手,打擊胡雪巖。

十分胡雪巖爲了對抗洋商,囤積了大批蠶絲,盛宣懷藉機放出阜康錢莊要倒閉的風聲,又讓上海道臺前去查封阜康錢莊。胡雪巖想向外資銀行借款,哪知席正甫早就把路子堵死了,而本國的錢莊老闆,也被盛宣懷事先威逼利誘,絕對不能借款給阜康錢莊。

光緒九年,胡雪巖在內外官商和買辦的勾結下,這棵大樹轟然倒塌。與洋商持續了三年的“絲繭大戰”,終因洋商和官府的勾結而功虧一簣,阜康錢莊也遭遇了擠兌潮,清政府下令查抄清理。

清政府查抄胡雪巖的資產,左宗棠的後院起火,但他無可奈何,沒法救。唯一能做的,就是保留“胡慶餘堂”,讓胡雪巖的子孫不至於流落街頭。

在阜康銀號中,滿清皇族文煜的存款最多,達到兩百多萬兩,阜康銀號一倒閉,無錢償還。於是左宗棠出面,讓胡雪巖與文煜訂下契約,轉讓了“胡慶餘堂”的股份,但契約中有要求,文煜只能每年提取分紅,不得參與管理。

此後兩年,除了胡慶餘堂之外,胡雪巖所有的產業都被查封,他抑鬱而終,臨終前留下一句遺言“不要碰白虎”。

正如胡雪巖起的名字一樣,他的子孫確實靠着胡慶餘堂的股份生活,衣食無憂,大清退位後,有一支前往海外,在海外繁衍。

有人解釋胡雪巖所說的“白虎”,就是銀子,暗喻子孫不可從商。我認爲,“白虎”就是女人。民間早就有勿碰白虎的說法,胡雪巖臨終之時,如果吩咐子孫不得從商,還用得着嘰嘰歪歪了,直接說“子孫後代切勿從商”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