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不會從根本上改變知識產權體系
3月28日,WIPO總幹事鄧鴻森接受媒體採訪。 南都記者 黃莉玲 攝
3月26日至29日,以“亞洲與世界:共同的挑戰,共同的責任”爲主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在海南博鰲舉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總幹事鄧鴻森在出席論壇期間接受了媒體採訪。
全球每十份知識產權申請就有七份來自亞洲
今年3月7日,WIPO發佈的全球知識產權申報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通過WIPO《專利合作條約》體系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總量爲27.26萬件,同比下降1.8%,這是14年來首次下降。如何看待這一國際專利申請趨勢?
鄧鴻森表示,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全球專利申請量確有下降,但幅度很小,對此不必過於擔心。他認爲更重要的是,各國和公司應繼續投資於創新,增強自身實力,以便在經濟復甦來臨的時候佔據有利競爭位置。
WIPO上述發佈的報告還顯示,2023年亞洲國家佔WIPO國際專利申請的55.7%,高於十年前的40.5%。而中國仍是PCT體系申請量最大的來源國,共提交了69610件申請,位居世界第一,其次是美國、日本、韓國和德國。
“亞洲已成爲全球最強大的知識產權引擎。目前,全球每十份知識產權申請中,就有七份來自亞洲的創新者、創作者和公司。”鄧鴻森認爲,這表明亞洲不僅是商品和資源的聚集地,也正在成爲一個充分創新、技術和數字化的地區。
致力於把“人類創作者和創新者”置於知識產權制度核心位置上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這也給現行的知識產權制度帶來一定挑戰。一個新產生的難題是,當人工智能學習音樂、繪畫、照片和文章時,是否侵犯了這些作品所有者的版權?目前已有一些AI版權糾紛案例顯示,法院對此給出了肯定的回答,還有更多訴訟則仍在審理之中。
“無論結果如何,我相信人工智能的出現是爲了增強和支持人類的創新和創造力,而非替代、破壞或損害它。”鄧鴻森表示,儘管由人工智能引發的新問題極具挑戰性,但這並不是知識產權制度第一次遭受重大技術變革的衝擊。20世紀90年代,隨着互聯網的興起與電子商務的出現,知識產權系統也不得不隨之發展調整。
因此,面對人工智能發展所帶來的衝擊,鄧鴻森認爲知識產權制度也會隨着AI的發展而發展。而他和WIPO的工作仍將致力於把“人類創作者和創新者”置於知識產權制度的核心位置上。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觀點稱人類終將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未來不再需要知識產權制度。對此,鄧鴻森持否定觀點。他以音樂創作舉例,人工智能目前僅能複製現有的形式,而不能創造新的音樂樣態。這一情況並未從根本上改變知識產權體系,因此只需要適應新技術的特徵和需求,對現有制度進行部分調整,那麼這個體系在AI時代仍然會保持強大。
借鑑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經驗做法賦能其他國家
據鄧鴻森介紹,WIPO定期都會與193個成員國的代表,以及包括企業界、高校、社會組織、政府監管機構的相關利益方,一起討論人工智能對知識產權制度的影響,並嘗試形成一些共識。
在討論之外,WIPO也嘗試付諸行動。鄧鴻森表示,WIPO已經發布了兩個AI相關的工具包,一個是面向公共監管機構,另一個則爲公司所設計,旨在指導和幫助企業應對使用AI可能遇到的知識產權問題。
需要關注的是,鄧鴻森強調當前仍有很多人缺乏上網機會,更不用說使用AI技術。爲縮小數字鴻溝,他提到WIPO正在中東地區啓動一個項目,以支持當地AI初創公司利用知識產權推動業務發展。同時,鄧鴻森也期待能與中國開展相關的合作,並借鑑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經驗和做法,賦能其他國家。
博鰲亞洲論壇專家熱議上門養老服務
“建議發展長期護理保險與家政登門服務”
國家統計局1月17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佔全國人口的21.1%,這意味着中國已正式邁入中度老齡社會。
3月29日上午,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舉行了展望老齡友好型社會分論壇。多位與會嘉賓就養老服務、社會保障和老年健康等話題建言獻策。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鄭秉文在論壇中表示,打造老年友好型社會應重視基礎設施建設,除了各項適老化改造外,還應發展長期護理保險與家政登門服務以減輕家庭養老壓力。
“企業應對不同老人照護需求對護理人員分級管理”
鄭秉文在論壇中表示,打造老年友好社會應加強各類基礎設施建設。其中,家庭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即家庭的適老化改造,是一項需要加快推進的工作。
鄭秉文介紹,大部分省市公佈的數據顯示,有九成老人選擇居家養老。他認爲,在未來的幾十年裡,居家養老都將是公衆的主流選擇,這與經濟發展與文化傳統有一定關係。鄭秉文還強調,將家庭養老的部分壓力向社會疏導,並建立相關制度,不僅能減輕家庭的養老負擔,還能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創造就業機會。
此外,鄭秉文認爲,針對失能失智的老年人羣建立成熟的長期護理保險也十分重要。因此,他表示,隨着我國老齡化步伐加快,應當儘快發展長期護理保險和家政登門服務。
在天鵝到家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陳小華看來,我國的養老服務產業有着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國獨有的移動互聯網模式可調動起養老產業的活力。他認爲,養老產業應參照外賣、打車等領域的移動互聯網模式向家庭提供上門養老服務。
陳小華還表示,在上門服務中,企業還應針對不同老人的照護需求與家庭條件對護理人員分級管理,並重視防護老年人摔跤等重點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陳小華與鄭秉文均認爲,養老服務產業的發展不是一個簡單的商業問題。陳小華認爲養老產業具有一定公益屬性。鄭秉文表示,家政登門養老服務產業應該帶有“情懷”地薄利多銷,國家則要提供稅收支持助力產業發展。
此外,鄭秉文認爲,國內應該引入“年齡歧視”概念,並加強相關教育,以消解對退休老人再就業、參與社會的歧視。“老年友好型首先是觀念,然後纔是行動。”
“建議20歲開始建立個人養老金賬戶持續儲蓄”
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職業年金與個人養老金是我國養老的“三大支柱”。其中,個人養老金制度推行一年有餘,與其相關討論熱度不減。“個人養老金是否值得投,又是否值得儘早投?”等問題備受公衆關注。
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軍輝在論壇中表示,老年人要有足夠的養老儲蓄以享受高質量養老服務。與衆多相關從業者與研究人員的觀點一致,王軍輝認爲,個人應該儘早開始持續的養老儲蓄。
王軍輝建議,個人應該從20歲開始建立養老儲備,以爲晚年生活做好準備。他計算出了一系列數字支撐這一觀點。即個人在20歲建立個人養老金賬戶,每年向賬戶投入3000元,40歲後每年投入6000元,50歲後每年投入12000元。在專業機構的管理下,60歲時賬戶中將有66萬元,若複利達到5%則將有80多萬元。
王軍輝強調,爲保障個人養老投資保值增值,公衆應把個人養老金賬戶交給專業養老金管理機構管理。他表示,在全覆蓋、無死角的金融監管體系下,由監管機構認證的專業養老金管理機構值得信賴。
此外,王軍輝還表示,養老金投資系長期投資,人們不應過度關注短期內波動。“對個人來講,是否有錢是首要問題。在銀髮經濟的帶動下,養老產業一定會發展得越來越好,我們應該擔心自己是否有錢購買這些服務。”王軍輝說。
採寫:南都記者 李玲 胡耕碩 王森 呂虹 黃莉玲 發自博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