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跟着陸游遊運河①:黃家溪——陸游到江蘇的第一站

(原標題:AI跟着陸游遊運河①:黃家溪——陸游到江蘇的第一站)

黃家溪——陸游到江蘇的第一站(來源:視頻綜合)

大運河是流動的文化之河,日夜不息的波濤裡氤氳着唐詩宋詞的雋永書香。漂流在大運河上的衆多文化名人中,陸游是很獨特的存在。

乾道六年(1170)閏五月十八日晚,陸游從山陰(今紹興)出發,遠赴夔州(今重慶奉節)任通判。他走完當時的江南運河,並將所思所見逐日記下。這爲我們保留了豐富的運河史料。今天,我們沿着陸游的船跡,跟着他的文字記錄,再走一遍南宋時期的江南運河。

這是陸游抵達今天江蘇境內的第一站,黃家溪。854年前,它叫合路。

蘇州吳中區檔案館二級主任科員王林弟指着蘇嘉運河上游的方向告訴記者,再往前過了兩三個高壓電塔,就到浙江境內。

按陸游《入蜀記》記載,乾道六年(1170)閏五月十八日晚,陸游從山陰(今紹興)出發,到杭州,入運河北上。六月初八入蘇州境。“八日。雨霽,極涼如深秋。遇順風,舟人始張帆,過合路,居人繁夥,賣鮓者尤衆。”

唐朝時,蘇州已是東南地區大都會,宋時蘇州絲織 、造紙、造船業高度發達,擁有152800戶人口(預計60萬人以上),是當時世界最發達貿易城市之一。“合路”是南宋時吳江縣下轄十四個村之一。陸游看到“居人繁夥”,可見這裡當時就是一個人口興旺的村莊。

據《盛澤鎮志》記載,黃家溪的建村史可追溯至三國吳赤烏三年(240年),在近1800年的歷史中,據說宋高宗、明建文帝、清乾隆帝都到過這裡。

黃家溪近運河,清代,這裡有黃溪八景之說,其中之一爲合路風帆,指的就是在運河邊上欣賞乘風破浪的帆船。“合路風帆”的地點就在大運河拐角處,這裡河面較寬,舟艇揚帆飛駛而過,氣勢很大。明僧善住作《合路道中》詩:“此路何年有,扁舟幾度過。”

現在的黃家溪,較從前更爲富庶。這個地處吳江區盛澤鎮最北端的小村子,經過兩次村級區域調整後,比起從前更加壯大。

端午剛過,正值豐水期。蘇嘉運河的河道里水流豐沛。相比於一岸之隔的湖泊,明顯要高出一些。這和854年前陸游所見的情景,竟有幾分相似。

“陸游當時到這裡,正是水災過後。他在《入蜀記》裡也記載說‘運河水泛溢,高於近村地至數尺。兩岸皆車出積水,婦人兒童竭作,亦或用牛’。也就是說用‘踏水車’和‘牛盤車’往外車水,許多婦女一邊踏水車,一邊還不停地搓麻線。非常寫實。”王林弟告訴記者。

而現在,目之所及,夏收之後,黃家溪大片耕田待種,村路兩邊花草盛開。“經過多年河道治理,運河河水氾濫,禍及村莊的情況應該不再會有。”王林弟說,多年以來,黃家溪人還將村莊建設成爲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

黃家溪人對陸游將當地寫入書中,也是頗爲感激。在陸家河自然村的村史介紹中,他們寫道:爲了紀念陸游當年行經此地,村裡的一條河被命名爲陸家河。這個名字沿用至今。

此外,陸游在黃家溪還見到“多軍中牧馬”。王林弟解釋說,宋代立國後,一直面臨着北方強族的威脅,後又有西夏崛起,這些強敵所倚仗的,更多的是騎兵。爲此,北宋時便設監養馬,寓馬於民、市馬於邊,增加本國軍馬數量。到南宋,依舊如此。雖有長江天險可守,但依然會在近邊增加軍備,以防強敵來襲。

平望。這是陸游當年記載下來的另一個地名。

平望依水而建,緣水而興,因水而美,素有“天光水色,一望皆平”的美譽。京杭大運河在此向南一分爲三,與太浦河縱橫交匯,形成四河彙集獨特稟賦,造就了水運時代“大商巨舶”“百貨湊集”的“巨鎮”。

陸游的小船很快就過了平望。過平望後,風雨再起,又很快平息。陸游這天晚間宿於八坼——一個與同裡接壤的地方。在那裡,陸游聽說風雨中,有翻船溺死人的事故發生。有小漁船前來賣魚,大概因是水城的緣故,所以價格相當便宜。晚間住宿時,陸游感覺蚊蟲較多,如同有毒刺的蜂如蠆一樣令人生畏。

王林弟介紹說,平望、八坼蚊子之毒辣,在唐代就很有名。唐詩人吳融曾寫過《平望蚊子》:天下有蚊子,候夜噆人膚。平望有蚊子,白晝來相屠。不避風與雨,羣飛出菰蒲。擾擾蔽天黑,雷然隨舢艫。利嘴入人肉,微形紅且濡……那是因爲這裡曾是沼澤區,水草豐茂。經過多年治理,這裡的蚊蟲和別的地方無異。

第二天,天空放晴。日上三竿,陸游離開八尺,中午便到了吳江。他得到當地兩位地方軍政官“知縣右承議郎管鈗、尉右迪功郎周郔”的招待。在縣衙,他還仔細研究了一塊石碑,那是曾幾作的《漁具圖詩》,由前任吳江知縣柳楹所刻。陸游看出,碑中所記,比唐代陸龜蒙的《鬆陵倡和集》中的漁具多了十多具。

陸游之所以看得這麼仔細,有兩個原因,一是陸游雖是浙江紹興人,卻一直自認是蘇州甪直(古稱甫裡)人。在多篇詩文中,他提到甫裡是他的郡望(相當於祖籍),“甫裡先生”陸龜蒙是他的祖先。他也常稱自己是“笠澤陸某”“笠澤陸務觀”“笠澤病叟”。笠澤,今稱吳淞江。“鬆陵甫裡舊家風,晚節何妨號放翁”。陸龜蒙號稱“江湖散人”,陸游想效仿他,自號“放翁”。故此,對陸龜蒙這位先人,陸游自然多加留意。

另外一個原因,陸游學詩,起初學的就是曾幾。1166年,曾幾病逝於平江府官舍,所以見到這塊曾幾所作的碑詩,他自然不會放過研讀的機會。

這一天,因爲兩個兒子中了暑,陸游又託周尉招醫診治。忙了一天,到晚上,“解舟中流,回望長橋層塔,煙波渺然,真若圖畫”。王林弟介紹說,這裡的長橋應該是垂虹橋,層塔,即橋邊的華嚴塔。

這一夜,陸游宿在尹橋。王林弟說,尹橋即尹山橋,而尹山就在現在的蘇州城外,寶帶橋東南,尹山湖西,相傳周大夫尹吉居於此。一鉤明月高懸,陸游舍舟登橋,默默端看。在留下的詩文中,雖然沒有寫明他當時有什麼樣的感觸,可我們從這樣的舉動中也能感知一絲悵惘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