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參與制定公共政策嗎?

參考消息網1月16日報道 澳大利亞“對話”網站1月13日發表題爲《人工智能會取代從政者嗎?哲學家描述三種可能的未來》的文章,作者是西班牙IE大學哲學助理教授西奧多·萊克特曼,編譯如下:

從商業、公共行政到日常生活,人工智能(AI)正在重塑世界,而政治可能就是下一個受影響的領域。

雖然人工智能從政者的設想可能讓一些人感到不安,調查結果卻呈現出不同的情況。2021年,在人工智能迅猛發展的初期,我所在大學開展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民衆廣泛支持將人工智能融入政治領域。

大多數歐洲人說,他們希望看到至少部分從政者由人工智能取代。中國受訪者對人工智能官員制定公共政策的前景更爲樂觀,通常對創新持友好態度的美國人則較爲謹慎。

作爲一名研究人工智能引發的道德與政治問題的哲學家,我認爲將人工智能融入政治主要存在三條途徑,每條都有自己的前景和隱患。

2022年聊天生成預訓練轉換器(ChatGPT)橫空出世之前,多國就已大力開展用聊天機器人取代從政者的嘗試。早在2017年,一個名爲“阿利薩”的聊天機器人就向普京發起挑戰,角逐俄羅斯總統之位。一個名爲“薩姆”的聊天機器人則在新西蘭競選公職。丹麥和日本也試驗過由聊天機器人主導的政治倡議。這些努力盡管是試驗性的,卻反映出人們長期以來對人工智能在社會治理中作用的好奇。

在某些層面上,用聊天機器人取代真人從政者的吸引力相當明顯。聊天機器人不存在人類政治中常見的諸多問題與侷限。它們不易受金錢、權力或榮譽的誘惑。它們無需休息,能同時與所有人進行虛擬互動,還擁有百科全書般的知識和超人的分析能力。

然而,聊天機器人政客也會繼承當今人工智能系統的缺陷。這些由大語言模型驅動的聊天機器人往往像黑匣子,限制了我們對其推理過程的瞭解。它們經常生成不準確或不實的回覆,即所謂的“幻覺”。它們面臨網絡安全風險,需要佔用大量計算資源,並需要持續的網絡訪問。它們還會受到訓練數據、社會不平等和程序員假設所導致偏見的影響。

如果技術沒有重大改進,或者對政治本身沒有更徹底的重新構想,聊天機器人從政者的前景依然充滿不確定性。

另一種方式試圖徹底摒棄我們所熟知的政客。物理學家塞薩爾·伊達爾戈認爲,政客是麻煩的中間人,而人工智能終於讓我們有機會擺脫他們。伊達爾戈希望每位公民無需選舉政治人士,而是能夠根據自己的政治偏好對人工智能官員進行編程。然後,這些機器人官員可以自動相互協商,以尋求共識、解決分歧並制定法律。

伊達爾戈希望這一提議能夠帶來直接民主,讓公民對政治有更直接的參與,與此同時克服時間投入和立法專業知識方面的常見障礙。然而,取消代表制可能比看起來更困難。在伊達爾戈提議的“虛擬化身民主”中,事實上的幕後操縱者將是設計算法的專家。

一個更爲激進的想法是將人類完全排除在政治之外。其邏輯很簡單:如果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到能做出比人類更可靠決策的程度,那麼人類參與還有何意義?

算法統治是一種由算法來管理的政治體制。雖然很少有人公然主張將政治權力完全移交給機器(而且實現這一點的技術還遠未成熟),但算法統治的幽靈迫使我們批判性地思考爲何人類參與政治很重要。在自動化時代,我們必須保留哪些價值觀(如自主性、責任感或審慎行事),又該如何保留?

在我看來,人工智能在政治領域的未來應用並非在於全面取代人類,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融合,以增強人類的能力。如果這是我們想要的未來,我們就必須有意識地去構建它。 (編譯/朱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