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製藥 距離市場爆發還缺什麼?|聚焦
《科創板日報》1月20日訊(記者 徐紅) 人工智能正以勢不可擋之勢落地各行各業。而在製藥領域,AI的應用甚至會更快一步,從最初的狂熱到泡沫破滅,在經歷前期一波飛速發展之後目前已經進入到2.0時代。
回顧過去兩年,全球AI製藥行業稱得上是“冰火兩重天”。一方面有多個AI藥物接連翻車,企業紛紛收縮裁員加速整合。另一方面,對外合作和授權又在持續升溫,以禮來、諾華、強生爲代表的跨國大藥企進一步加大布局AI技術平臺。
在新的發展週期,不管是投資人還是產業界,面對依然不夠明朗的市場不僅多了一分冷靜剋制,對於如何才能走通商業模式,大家也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
“當前的AI+產業稀缺的並不是技術,而是可以落地、可以盈利的真實應用場景。”近期,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執行官、首席科學官任峰博士在公開場合這樣指出。
▌AI開發藥物仍有天花板
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人人AI的大時代”,AI將重塑各行業的增長動力。據有關預測,到2030年,AI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將達到20萬億美元。
製藥領域更是離不開AI的賦能。新藥研發往往九死一生,且研發週期長、耗資巨大,因此素有“十年十億美金”之說。但如果能有AI的加持,新藥研發的效率將大大提高。
以英矽智能抗特發性肺纖維化的AI藥物ISM001-055爲例,據《科創板日報》記者瞭解,從AI輔助的靶點發現、分子設計優化,到正式被提名爲臨牀前候選化合物,整個過程合計耗時18個月,投入資金數百萬美元。這較之用傳統方式需花上四年多時間、數千萬美元,時間和資金成本都有了大幅減少。
全球AI製藥第一波浪潮早在十年前就已經發生。2012-2014年期間,包括Exscientia、Recursion、Atmowise等在內,一大批AI製藥領域的龍頭公司在歐美成立;國內AI製藥創業浪潮也從2018年開始,並在2021年達到空前繁榮。
不過,AI製藥前行的道路並非一路平坦。隨着第一批由AI開發的藥物大多以失敗告終,AI製藥講故事的時代也隨之被畫上句號。
2023年10月份,英國老牌AI製藥企業Exscientia公司宣佈因療效達不到預期,終止癌症候選藥物EXS-21546的I/II期研究。
這不是Exscientia公司第一次終止藥物臨牀研究。早在2022年,這家公司就因爲臨牀I期的研究並未達到預期標準,停止了另一款藥物DSP-1181的開發。DSP-1181也是全球第一個進入臨牀的AI設計藥物。
另一家老牌AI製藥企業BenevolentAI擁有相似的經歷。2023年4月,公司用於治療特應性皮炎(AD)的BEN-2293II期試驗未達到預期治療效果,減少瘙癢和炎症的次要療效終點未達。隨後,BenevolentAI終止了該藥物的開發。
艾昆緯中國(IQVIA China)人工智能和創新業務負責人張暢認爲,從靶點的發現一直到臨牀前候選化合物的確定,目前的生成式AI主要還是聚焦於藥物的早期研發階段,“在這個階段,人工智能的介入可以帶來很好的加速效果,這是毋容置疑的”。
“不過,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增加藥物開發的成功率,這依然有待觀察。”張暢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用人工智能開發一款藥物,如果想要獲得更好的成藥率,可能需要有質量更高的數據,同時也取決於人工智能的發展水平。
騰邁醫藥戰略高級總監黃靜琳則向《科創板日報》記者指出,臨牀試驗的成功由多個因素主導,比如對生物學、對疾病機理的理解等,“AI並不是唯一的因素,因此不能簡單地通過臨牀試驗的成功與否來評判AI的效果”。
她同時認爲,在藥物開發的過程中,目前人工智能所扮演的角色就像是PPT或者Word這樣的工具,配合和協助人類科學家,主要通過拓展可探索化學空間的邊界、加速/高通量對藥物結構進行評估,從而達到增效降本的目的。
“總體來說,將不同的AI工具切入製藥的各個環節,可以幫助獵藥師更加高效地探索一個更廣闊的化學空間,從而節約成本。”黃靜琳說。
▌業界探索更多應用場景
創新藥寒冬疊加前期泡沫破裂,如今全球AI製藥行業還處於調整期。因此對於企業來說,首先是要活下來,只有活下來才能談未來。
在2024年,海外AI製藥明星公司率先開始了一輪自救。4月,BenevolentAI因管線失敗宣佈將裁員30%,並關閉其美國辦事處,而在此前的2021年5月,這家公司已經經歷過一波180人的裁員。隨後不久,美股兩家上市公司Recursion Pharmaceuticals和Exscientia也宣佈以6.88億美元的價格進行戰略合併,成爲業界又一則重大新聞。
儘管外界有不少悲觀的聲音,但黃靜琳對此依然持不同看法。在她看來,“2024年雖有風雨,但其實也是AI製藥重回公衆視野的轉折之年,不僅有蛋白質預測獲諾貝爾獎的利好催化,還有越來越多的biotech和MNC積極擁抱不同類型的AI工具,將促使更多新的模式和工具在未來涌現。”
“AI製藥講故事的時代已經過去,整個行業開始迴歸理性優勝劣汰。市場對AI製藥公司的期待更加務實,不管是管線進展還是授權收入,就是要真正看到技術能夠落地。”作爲一名企業管理者,與那些海外同行一樣,任峰也在思考如何才能讓公司在市場低谷時穿越週期,笑到最後。
今年1月初,英矽智能宣佈啓動新一輪融資,預計本輪融資總規模超過1億美金。公司計劃將此輪募得資金用於人工智能模型與算法優化、自動化實驗室升級改造與搭建、ISM001-055進一步臨牀驗證、以及其他自主研發或合作研發藥物管線的高效推進與持續探索。
作爲投資方之一,浦東建設董事長楊明這樣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講述了自己投資英矽智能的邏輯。首先,AI製藥是上海市重點佈局的產業之一。2024年12月發佈的《上海市發展醫學人工智能工作方案(2025-2027年)》已經提出,要建設AI藥物研發平臺,推進AI技術在難成藥靶點、罕見病、複雜疾病抗藥性、創新藥檢驗檢測等複雜領域的應用。
與此同時,雖然目前整個AI製藥行業還處於寒冬,但英矽智能的發展相對良性,公司有比較好的管線儲備,同時通過管線的出售變現,不需要完全依靠外部融資生存,具備一定的造血能力。
從公開信息看,與全球已上市的AI製藥公司相比,2023年英矽智能在收入端僅次於薛定諤排名第二,達到了5120萬美元。2024年公司繼續保持增長勢頭,上半年的收入甚至已經超過去年全年。據任峰預期,英矽智能有望在未來的2年之內達到盈虧平衡。
AI製藥企業按照業務模式劃分主要分爲三類,包括AI+biotech(使用AI自主研發創新藥)、AI+CRO(使用AI爲客戶交付先導化合物、臨牀前候選化合物)、AI+SaaS(僅提供AI工具)。
而英矽智能正屬於第一類。在任峰看來,AI製藥最有可能走通的商業模式,還是自己做管線,做到一定的階段,然後對外轉讓出去,這樣就可以得到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和銷售分成,現在英矽智能正在積極進行這方面的探索。
不過,AI製藥如果想要打開更多的想象空間,僅做這些努力顯然還不夠。對於業界而言,必定還要探索更多的可盈利的落地場景。因此,英矽智能的下一個大動作就是將科技總部落戶浦東。據公司方面表示,其目的就是聯動上下游企業,進一步拓展人工智能在行業內的賦能節點和應用案例。
與英矽智能略有不同,騰邁醫藥在業務模式上更多是依託前沿人工智能技術,爲行業客戶提供CRO服務。在黃靜琳看來,現在AI製藥正處於第二個發展週期,此時業界對於如果和AI打配合,AI能夠賦能什麼場景都已經有比較好的認知。
因此,如何去提高AI這一工具的普及性,或許會是未來更值得關注的方向,“比如有一些傳統的獵藥師並不擅長編程和建模,如何通過更好的用戶交互界面設計,讓傳統獵藥師和新一代獵藥師一樣,可以很好地駕馭工具”。
應用場景多元化方面,她認爲,除了篩選靶點和尋找先導化合物等工作,在藥物臨牀階段,AI同樣大有可爲,“比如利用AI GPT工具書寫protocol進行臨牀申報,以及通過篩選基因型找到更加適合入組臨牀試驗的病人,進一步提高臨牀試驗的成功率等。”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