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療護政策牛步 趕不上老化速度
聯醫陽明院區家醫科主治醫師張鬱梓。(季志翔攝)
在家善終是許多生病者,期盼能在人生最後旅程中有尊嚴的離開,國際間多篇研究也發現,癌症末期病人在自宅死亡較易有善終。然而,安寧居家療護計劃上路來,至今臨終病患仍然只能在醫院、家中兩端疲於奔命。國家的安寧療護政策緩如牛步,完全趕不上老化速度。
根據衛福部死亡場所統計,2008年最主要死亡場所發生在家中,當時醫療院所僅佔42.5%,家中死亡佔了52.5%,但到了2011年與2012年時發生黃金交叉,此後,在醫院死亡的人數不斷上升,至今均超過55%,且醫師都指出,該數據不夠準確,「因爲臺灣人習慣留一口氣回家」,實際上在醫院死亡的數字遠高於統計。
臺灣2040年,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達30%,成爲「超超高齡社會」,恐步上日本後塵成爲「多死」的國家,在少子化雙衝擊下,因無照顧者,各式機構將可能成爲每個人生命中最後的一個居所。
然而,至今衛福部將所有醫療資源集中在醫院,無法深入居家、機構,導致病患病危還要跑醫院疲於奔命外,衛福部提出的安寧療護服務停留在一個個培訓計劃、補助計劃,這些淪於放煙火式的零星的獎勵,難以帶動成爲良性循環,長照、安養等機構看不到醫療專業當後援,根本就不敢申請提供安寧服務。
最可笑的是,這些試辦、鼓勵計劃,不僅連成效都看不到外,至今吸引多少機構申請,衛福部各個司、署甚至也是一問三不知。甚至高齡化政策多頭馬車,光是機構管理就分好多單位,長照機構歸長照司管、醫療相關歸健保署管、老福機構是社會家庭署,最後變成三不管,難怪許多第一線安寧病房的醫生最常問,「到底可以找誰主責?」
當前全球人口老化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居家醫療目的不僅是減輕照顧者壓力,更是要讓病患有尊嚴的離開人世,這些刻不容緩的問題,主管機關怎還能停在紙上作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