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擁有硬核高科技名片”
來源:海外網
海外網澳門6月18日電(記者富子梅、江琳、餘星馨)“‘澳門科學二號’衛星計劃於2026年底或2027年初發射,屆時將與‘澳門科學一號’衛星組成星座,形成全球第一個高精度地球磁場立體觀測系統,爲地球科學研究與應用做出更大貢獻。”澳門科技大學協理副校長、澳門空間技術與應用研究院院長張可可17日接受“機遇港澳”澳門採訪組專訪時表示,“澳科一號”衛星在軌運行一年多來,所有科學載荷運轉正常,成爲澳門研發、澳門設計、澳門運維的全球精度最高地球磁場測量衛星,是澳門一張硬核高科技名片。
圖爲張可可(左)在“澳科一號”衛星的“心臟”澳科衛星科學與應用數據中心。(記者富子梅攝)
一年前的5月21日,“澳科一號”衛星在酒泉成功發射;5月23日,習近平主席給參與“澳科一號”衛星研製的澳科大師生代表回信。“一年來,衛星飛行正常,運轉情況遠好於預期,目前已繞地球飛行超6000圈,產生逾10TB高精度科學數據,是目前中國乃至世界最高精度地球磁場時空數據。”作爲“澳科一號”衛星項目的首席科學家、應用與科學系統總設計師張可可欣慰地指出。
張可可談到,中國科學家最早發明了指南針,證明了地球磁場的存在;1088年宋代科學家沈括第一次測量了指南針(即地球磁場方向)與地理南北向的夾角,提出了現代磁偏角概念,爲現代地球磁場科學奠定了重要基礎。最近,全球4位地球磁場研究領域的頂級科學家,包括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David Gubbins教授、歐洲航天局Swarm星座首席科學家 Nils Olsen教授,致信澳門特區政府和國家航天局指出:“衛星時代之前,地球磁場的測量範圍非常有限,直到1980年,美國宇航局的專用矢量磁衛星MAGSAT開啓了衛星時代。此後經歷了一個間隙期,直到21世紀,歐洲的地磁衛星Ørsted、CHAMP、Swarm提供了開放的全球數據集。Swarm任務結束後,地球磁場的觀測與探索將再次由中國接棒,中國高精度地磁衛星星座將繼續這一重要使命。”
兩千多年前,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一千多年前,宋代科學家沈括首次測量了地球磁場的磁偏角;今天,中國高精度地磁衛星星座讓中國重新站到該領域的制高點,彰顯了中華民族在地磁科學研究與應用上的復興。美、英、法、德等18個國家的科研機構目前已經與‘澳科一號’衛星項目合作,並簽訂了相關合作交流協議,顯示了“澳科一號”衛星在全球地磁科學領域的影響力與重要性。
“在做科研的同時,也要重視發展科普教育。”張可可對記者們娓娓道來,我們人類對自己居住的地球系統研究探索從未止步,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地球磁場。地球的內部構造與性質、外部環境及其與外部空間關係,常常可以通過地球磁場的時空變化來研究,並據此做出相關理解與預報,減少地磁暴等自然災害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這就是‘澳科一號’衛星項目科學研究與應用的重要意義,也是地球磁場研究受到全球科學界廣泛關注的原因所在。這一次,我們中國澳門走在了世界前列。”張可可擲地有聲地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