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場邊綠色政治秀的盤算
隨着巴黎奧運臺灣選手的賽事結束,場邊的綠色政治秀應該也到此爲止了。相信多數到場的臺灣觀衆,是爲了支持選手、欣賞賽事,甘心拿着中華奧會現場發的會旗去加油。畢竟主角是運動員,而奧運是世界頂級競技場,再加上票價昂貴,真正運動迷應該會想專心看完整場比賽、讚歎一流運動員的身手。但從連續出現的、被收走政治性標語者的言行來看,事情恐怕並不單純。
在羽球男雙四強戰裡,有臺灣觀衆帶着東京奧運麟洋配紀念毛巾,被工作人員收走。然後在場內打得精采時,又有女子接力拿出臺灣島形狀、上面用中文寫「臺灣加油」的綠色海報,稱想跟海報合照,也被工作人員盯上,並遭一名男子搶走破壞海報。她事後表示,此事件讓她感到非常難過,不過也成功讓全世界看見臺灣的處境。另在女拳擊手林鬱婷的金牌戰中,也有人舉着特定組織印製的臺獨鯨魚旗幟,遭保全請離會場。她表示「會這麼做,也是希望臺灣人可以重視自己的國家,要知道臺灣人在世界上是這樣的地位」。
其實不是很理解,在法國拿着中文標語,又在人山人海的運動場裡,爲何篤定全世界會知道發生了什麼?而假設外國人能懂中文,看到臺灣獨立旗,第一個想法應該是臺灣還沒獨立,持旗者應該去跟現在在臺灣領有統治權的中華民國總統抗議纔是。
無論如何,這些事件至少引起兩個反思:一、使國際奧會加大對臺灣的限制。發言人表示橫幅不被允許,因爲會導致「爲什麼這個可以,那個不行?」這就是規則之所以嚴格的原因。二、或許有些人希望出現第一點,以達成後續效果。除了以上當事人外,此事會讓臺灣人意識到被打壓,進而出現臺灣人意識;也有媒體稱這是一種被消失而萌芽的「想像共同體」。
這類用字遣詞,讓人聯想到《想像的共同體》。該書是班納迪克.安德森所着、民族主義建構論的經典之一。作者認爲民族與民族主義爲特殊的文化人造物,小說與報紙爲重現民族此想像提供了技術手段,再加上十八世紀諸多社會結構條件的結合,使民族得以逐步被建構出來。
簡言之,在奧運賽觀衆席上,有人想的是怎麼建立臺灣民族。可是要符合建構敘事,只需臺人爲特定對象加油、一同情緒起伏足矣。要特別搞到被打壓,恐怕已溢出了相關論述,而是重新回到了獨派苦情臺灣史的觀念,認爲唯有產生出悲情的受壓迫意識,纔有助於建構民族並使之團結。
可是他們至少忽略了一點:任何理論都在特定時空因素下有其貢獻與缺點。如今網路時代,資訊流通氾濫迅速,很容易破解許多過去容易建構的「神話」。比方說,臺灣人很容易就會知道這次出頭抗爭的人有多本護照、長期旅外,這次被打壓恐是刻意爲之;而綠營吹捧的年輕樣板、黨國菁英,不少是當替代役或有美國背景,早被質疑他們保衛國家的立場,未來要被民族主義動員犧牲奉獻的,恐怕只有出不去的升斗小民。所以我們看到年輕人對於當兵,採取的是虛無戲謔的態度。
綠營恐怕應該自省,想要建構有力的民族主義,真正問題是黨內領導精英自己建立的形象。至於奧運賽事上的運動員們,就放過他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