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奧運攀巖觀賽指南(下):運動攀巖各國好手能力解析
左至右,上至下分別是:美國選手科林(Colin Duffy)、奧地利選手潔西卡(Jessica Pilz)、日本選手野中生萌、美國選手布魯克(Brooke Raboutou)、印尼選手韋德里克(Veddriq Leonardo)、法國選手奧里亞內(Oriane Bertone)。 圖/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
▌接續上篇:〈巴黎奧運攀巖觀賽指南(上):運動攀巖有哪幾種?怎麼比?〉
▌接續上篇:〈巴黎奧運攀巖觀賽指南(上):運動攀巖有哪幾種?怎麼比?〉
文/PKT(香港)
出賽巴黎奧運的各國運動攀巖選手方面,抱石與先鋒男女各有20名選手出賽。女子組的大熱門,就是來自斯洛維尼亞的上屆金牌得主,25歲的揚揚(Janja Garnbret)。人稱The Queen的揚揚只要一出場,觀衆必然報以巨大掌聲。除了喬丹,上帝似乎也忘了把地心引力留給她。看她攀爬會讓第一次觀看賽事的觀衆誤以爲攀爬是如此輕易。但在牆上鮮少掉下來的揚揚,時常會在地面的墊子移動時被絆倒,她很可能只適合在垂直的空間生活。
熱門選手還有內自美國、日本和法國三個攀巖大國的攀者。包括這兩三年冒起的美國選手娜塔莉(Natalia Grossman)和布魯克(Brooke Raboutou),娜塔莉在泛美大賽中勝出,拿到直達奧運的門票,但卻在今年5月的鹽湖城比賽中傷了右膝,希望這位能威脅揚揚的選手來得及於賽前康復。而生在攀巖世家的布魯克,父母皆是攀巖界名人堂級人物,母親羅賓(Robyn Erbesfield-Raboutou)更是美國「攀巖少林寺」——ABC Kids Climbing的創始人,連今屆奧運首席定線員都是來自ABC的教練。布魯克一直以來披荊斬棘殺進奧運,與其堅毅意志和家學淵緣不無關係。
日本方面,個子嬌小的森秋彩擁有高超的先鋒攀巖技術,其獨特的攀登身法沒人能夠複製,只要她在抱石方面不要被彈跳力害慘,問鼎獎牌不是難事。上屆銅牌得主野中生萌則是繼野口啓代選手退役之後的日本一姐,外表潮爆的她具有優秀肌耐力和爆發力,而且近況回勇,於奧運資格賽中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現。
女子組的大熱門揚揚,在2022年的歐洲錦標賽。 圖/美聯社
東道主法國則派出贊利亞(Zelia Avezou)和奧里亞內(Oriane Bertone)出賽。20歲的贊利亞和布魯克一樣來自攀巖世家,而19歲的奧里亞內狂野的攀巖風格則極爲搶眼,時常beta break嚇出觀衆一身冷汗。其他值得關注的選手還有奧地利的皮爾茲(Jessica Pilz),南韓徐採鉉,中國的駱知鷺和張悅彤,還有揹負着國家對和平的期待,來自烏克蘭的尤夫根妮婭(Ievgeniia Kazbekova)。
男子組方面,大熱有日本隊的安樂宙鬥,年僅17歲的他自2023年亮相世界賽之後就頓成攀巖界的新寵,牆上的他強到被䁥稱爲Sticky Hands,但現實生活中仍然是一名討厭吃花椰菜的高中生。師兄楢崎智亞上屆飲恨得第四,與一姐野口啓代結婚生子之後,狀況漸入佳境,只要他能補強在先鋒賽的弱項,今屆也許有可能復仇問鼎獎牌。其他熱門攀者還有奧地利的雅各(Jakob Schubert)、美國的科林(Colin Duffy)和傑西(Jesse Grupper)、上屆奪冠的西班牙選手阿爾貝託(Alberto Gines Lopez),和捷克明星好手亞當(Adam Ondra)。
至於速度賽,今年男女子組的世界紀錄於巴黎奧運前均被再一次被刷新。美國的賽謬爾(Samuel Watson)在世界盃中國吳江站以4.79秒登頂,而波蘭女選手亞麗山德拉(Aleksandra Miroslaw)則於歐洲資格賽中以6.24秒打破女子紀錄。
不可不提的是,盛產速度賽選手的國家不是傳統運動大國,而是東南亞的印尼。同樣打破過5秒屏障的男人韋德里克(Veddriq Leonardo),和女子組的拉吉婭(Rajiah Sallsabillah)雙雙殺入奧運,威脅着賽謬爾和亞麗山德拉兩位紀錄保持者。中國的男選手吳朋和女選手周婭菲的實力也不容小覷,吳朋甚至在吳江站決賽中擊敗過賽謬爾。
左起:奧地利的雅各(Jakob Schubert)、日本的安樂宙鬥、東京奧運奪冠的西班牙選手阿爾貝託(Alberto Gines Lopez)。 圖/美聯社
▌運動攀巖對選手的要求
如果你上網搜尋簡介攀巖的文章,會發現不少作者都用一個詩意的比喻來形容攀巖——崖上的芭蕾。的確攀巖以腳尖發力的原理與芭蕾有幾分相似,而且攀者在牆上跳躍並且煞住過剩動能的身影,看起來也很美。但別忘記攀巖與芭有蕾本質上的不同,前者要追求的不是美,而是要戰勝自己然後完攀。那麼在觀賞奧運時,除了選手的力與美,還能從哪些角度欣賞這項運動呢?
粗略說,攀巖要求選手的素質包括有力量、平衡力和協調度。力量可分爲大組肌肉的爆發力、肌耐力,還有小組肌肉如手指的握力等。力量大小會直接影響攀者接觸巖點時能否保持身體停留在牆上、在巖點間跳躍的距離,以至向上提升的幅度。平衡力應該不用多解釋了,但觀衆可以留意一下,在牆上的巖點做出平衡動作時,選手還要收緊全身的肌肉去維持身體的張力。至於協調度則指攀者做出一連串動作時,四肢和軀幹的協調程度。抱石路線時常會長得像跑酷一樣,要求選手做出像雜技般的動作,高度要求選手的肢體協調。
當然也不要忘記欣賞選手的智慧啦,頂尖的賽事中,選手會在牆上掉下往往不是因爲做不到,而是因爲未想到。在抱石賽中你可以看看攀者的腦筋動得有多快,改變一下攀法就能克服某些難關,又或者在先鋒賽中留意攀者在哪個地方休息,選擇用哪種動作攀越一個又一個困難的巖點。
攀巖賽之所以有趣,很大程度在於每個選手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beta。因爲每個人的體型、力氣和技術都有差異,就算同一條線路不同選手們的攀法都不一樣。力量和協調較好的攀者會跳躍的地方,其他攀者可能會選擇用靜止的方法去跨過,身高有優勢的選手伸手就碰到的巖點,嬌小的選手可以要多做幾個動作才能越過。有時攀巖就像人生一樣,相同的難關,你我面對的方法卻完全不同。
在同一條線路,不同選手也可能採取不同攀法,例如在2023日本抱石杯,在面對直牆線路時,紅衣的森秋彩用神乎其技的換腳技術,以靜態(static)動作越過巖點。而藍衣的伊藤雙葉則以協調的小跳步和交差腳(cross-leg)來衝向最後的巖點。伊藤雙葉雖然在奧運資格賽中打入前10名,卻因爲規定同一國家只能派出兩名選手出戰單一項目,排名較後的她無緣踏上巴黎舞臺。 圖/截圖自2023年日本抱石杯影片
▌明明躺平這麼舒適,爲什麼要拚了命向上爬?
爲保公平,選手們在自己完賽前都不會知道其他選手的成績,也爲免他們看到攀登資訊,出場前都會待在選手隔離區(isolation zone),但其間一定可以從觀衆的歡呼聲和他人攀爬的時間去猜測其他選手完攀與否,isolation zone其實是一個累積壓力的空間。
當選手從隔離區座椅站起身,踩着攀巖鞋跨過大門踏在墊子上,一個人面對着一面牆時,就必須要把身後揹負的旗幟、艱苦訓練的回憶,還有傷病的挫折全都拋諸腦後,只憑強大而堅毅的意志去推動自己上攀。
到現在我仍然不解,他們到底要多熱愛攀石,才能克服我想像不到的困難,這也正是我佩服每一個運動員的地方。
巴黎奧運的運動攀巖比賽場地——勒布爾熱(Le Bourget)攀巖館。 圖/美聯社
責任編輯/賴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