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樑失敗 讓政局迴歸務實吧

(圖/本報系資料照)

基隆市長謝國樑罷免案13日投票,在正反兩陣營的高度動員下,投票率約5成。反對罷免謝市長的民衆超過55%,已經高過其當選時的52.92%,謝國樑不僅成功守住市長寶座,甚至還爭取到更高比例的認同者。而隨着罷免案的落幕,無論朝野互動或是罷免制度,也都到了必須調整的時刻。

基隆市長罷免案被視爲綠營明年啓動大罷免潮的前哨戰。在野黨爲了維持國會政治版圖的優勢,避免罷免骨牌效應出現而戰,而執政黨則將此視爲突破少數政府僵局的巧門,兩方無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都有不能輸的壓力,也讓只有30多萬人口的基隆市一下成爲全臺政治壓力的中心。儘管這次罷免投票的結果可解讀爲基隆人不願成爲朝野政治角力的一顆棋子,但罷免攻防的過程中,恐怕很難被單純地視爲只是一場地方層級的民意角力。

罷樑的起因,最早是因爲基隆東岸商場爭議,謝國樑被指控圖利特定廠商。但後續的司法與財政部的行政攻防上,謝市府取得4連勝,讓整個罷免案的核心源頭失去正當性。但罷樑無論廣告投放,宣傳與物資卻無停歇,正反映出此罷免案背後超越地方的複雜政治動機。執政黨雖否認介入,但民進黨秘書長、基隆前市長林右昌始終積極投入,已不僅是鴨子划水而已。

而當前行政立法與朝野雙方互動,也不免受到基隆這一局的連動。立法院長韓國瑜召集的朝野「和解飯」破局,恐怕是執政黨擔心立院的大和解會給基隆罷免攻防傳達錯誤訊息。但投票前林右昌的談話及認爲大罷免潮是過度解讀,似乎已在爲罷免後的政局尋找新方向。

罷梁案的結果,無疑給了寄望以立委罷免潮來扭轉國會席次劣勢的賴總統一個大釘子,朝野的立院互動也應迴歸政治現實,否則接踵而至的總預算、人事同意權等審查,都將繼續陷入困境。

此外,罷免制度的修法也到了該檢討的時候了。罷免的連署與通過門檻過低,固然可讓直接民權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卻也墊高了社會成本。不給當選者足夠時間表現,吹毛求疵,或讓選戰不服輸者能敗部復活,讓政爭無限循環,都不是罷免的本意。地方的罷免已變成朝野對抗大局下的局部戰場,這種已漸歪樓的制度亟需導正,否則類似基隆這種勞民傷財又不具正當性的罷免案還會一再出現。

最後呼籲賴總統,別隻想當個「務實臺獨工作者」,請當個「務實的總統」。政治就是妥協的藝術,別繼續想着扭轉立院席次的歪路,服從政治現實才是正途。拿少數硬槓多數,這在民主國家是行不通的。要多數聽命於少數,在極權國家可以,但臺灣不行!(作者爲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