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楚水淒涼地,劉禹錫卻從民歌中得到靈感,作出千古絕唱竹枝詞

有人說,社會生活是一切文學作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文學創作離開社會生活,一切都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此話可謂一語中的,不管是自然景觀、天象四季、花鳥魚蟲,竹石樹木,還是鄉村風光、都市風物、人文景觀、登臨遊覽,或者是離愁別緒、異域邊塞、諷怨愛情、酬答唱和,都是生活的一面鏡子。

文學創作不是閉門造車,走進生活、體驗生活、擁抱生活、感悟生活,纔會從生活中得到靈感,進而創作出文學作品。

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一首《竹枝詞》,可謂是以詩人的第一視角走進生活、感知生活的精妙無比的作品,試看劉禹錫筆下的生活:

劉禹錫的這首《竹枝詞》描繪的是怎樣的畫面呢?詩歌以眼前所見景色起興,描寫的是春天的江畔,被雨水洗刷後的楊柳,愈發青翠,在微風中搖曳着動人的身姿。好一派綠柳如煙,江山如畫的南國風光。

在這如詩如畫的環境裡,一對初戀的情人出現在詩歌的鏡頭中,他們都在無意中發現了彼此,但男孩假裝不知道,故意唱起了動人的歌曲。女孩正陶醉在這動人的美景中,忽然她耳畔傳來一陣悅耳的歌聲。

女孩側耳細聽,初聽未解其中意,聽着聽着,她聽出了歌聲中的情義,那歌聲句句傳情。羞澀、忐忑、歡愉、愛慕等各種情感一時交織在她心頭,她的內心既高興又疑惑,既羞澀又動情。

藉由環境和景物抒發並表達情感,是古詩中常見的手法。劉禹錫也不例外,寫完了江邊的景色後,詩人筆鋒一轉,展開對女孩內心世界微妙變化的描摹,用天氣陰晴不定的變化來表現女孩對男孩“有情”與“無情”的猜疑。

劉禹錫用詩歌表現的方式猶如攝影家剪取畫面的手法,他將這一段動人的場景和這段愛情的小插曲攝取下來,並用美麗的文字加以描摹。詩人以抓住眼前“東邊日出西邊雨”的實景,以諧合對方的“有情”與“無情”、天氣的陰晴不定襯托女孩內心情感的複雜變化,真可謂是一語雙關,生動有趣。

女孩複雜而多情的內心世界,含蓄深婉,情韻悠遠,這首《竹枝詞》讀來也是耐人尋味。

天氣的陰晴不定與人的心情的變化本來是兩件不相干的事情,但被詩人巧妙地構建在同一意境之中,在明豔動人的取景意境中又寄託着詩人純美自然的情感。

這是民間情歌的藝術表現技巧之一。而詩中對這一對熱戀中的情侶踏地而歌的描寫,也非常生動地表現了巴蜀大地上獨具風俗的地域文化和愛情表達方式。

劉禹錫竹枝詞的內容題材豐富,這些題材均來自他在巴蜀的所見所聞,既有對巴蜀世俗風情和民衆生產勞作的描寫,也有對巴蜀壯美的山川江河的點染,也有對美好愛情的讚美。

劉禹錫的《竹枝詞》就像是一幅幅巴蜀大地上的生動的全景圖,詩人通過詩歌全景式地再現了當地人們真實的生活場景,也細膩地刻畫了當地人們豐富的情感世界,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氣息。

也可以這樣說:劉禹錫的竹枝詞真實地反映了生活在巴蜀的人們能歌善舞的生活場景,從而以詩歌的形式進行生動的描繪,所以竹枝詞真實展現了獨具特色的巴蜀風俗。

詩中還把對愛情的歌頌與對地方風物、風情的描繪結合起來,借物抒情,使詩歌中的風土人物的美與風土習俗的美互相融合,互相滲透,讀劉禹錫的竹枝詞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那麼話說回來,劉禹錫爲什麼要來到巴蜀,他是專程來這裡採風的嗎?專程爲了詩歌的創作而來嗎?

當然不是,這還得從詩人的仕途經歷說起。劉禹錫,字夢得,祖籍洛陽,生於唐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72年),在他還未出生時,全家爲躲避安史之亂的戰火,遷居江南。劉禹錫就是出生在徐州。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22歲的劉禹錫考取進士與博學宏詞科。24歲他又考取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書,官至監察御史。

初入仕途的劉禹錫有着滿腔的熱血和抱負,是一位有志青年。他積極進取,憑藉自己的努力、才華和能力得到了上級的充分肯定,很快在官場中站穩了腳跟。

少年得志的劉禹錫意氣風發,受到王叔文賞識,他想着將自己的一腔熱血和才華揮灑在仕途上,此後,他參加了由王叔文領導的永貞革新,試圖讓大唐恢復往日的盛世氣象。

可是這場革新面臨着來自多方勢力的重重阻力,最後在巨大的反對聲中宣佈失敗。參與革新的人大都遭到了政敵的打擊報復,很多人被貶謫流放。劉禹錫的名字也出現在貶謫人員的名單裡,他被貶到了朗州(今湖南常德)擔任司馬。劉禹錫的仕途由此而變得跌宕起伏,

在這種情況下,革新團隊的很多人,不得不離開長安,到地方任職,其中就包括大詩人劉禹錫、柳宗元等人。

劉禹錫兜兜轉轉,朗州、連州、夔州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夔州地處巴蜀,是劉禹錫待了將近四年的地方,劉禹錫的《竹枝詞》就是他在夔州完成的。

本來,仕途上經歷了接二連三的貶謫,這對劉禹錫來說是人生中的低谷期。可是正是在這人生低谷期,劉禹錫卻迎來了文學創作的巔峰。原來,劉禹錫在巴山蜀水考察民風時,無意間發現了當地人吟唱的一種民歌。

巴蜀在當地,民歌對唱是一種悠久的傳統風俗,無論是勞作日常,還是戀愛抒懷,人們都喜歡以歌聲來傳情達意,以歌聲來傳情達意,達到彼此溝通交流的目的,而且歌唱時用笛子、鼓聲伴奏,同時有舞蹈相伴,這種載歌載舞的民歌聲調婉轉動人。因此,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喜歡唱歌,也愛唱歌,他們用歌聲讚美生活、表達情感成爲習俗,這一習俗在劉禹錫那個時代蔚然成風。

劉禹錫在《竹枝詞九首》序言中滿懷深情地說:“裡中兒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睢舞,以曲多爲賢。”這段話的大意是說:自從他來到巴蜀,就看到當地百姓用《竹枝詞》的曲調對歌,就連平日閒暇之時也以對歌比賽作爲娛樂方式,比賽中誰的歌唱得多,誰的舞跳得好,誰就是優勝者。

或許正是因爲這樣的巧合,讓這位大詩人發現了巴山蜀水間的民歌之美,劉禹錫本身就很喜歡音樂、也深諳音律,他對民間竹枝歌進行了音律方面的分析,他發現這種民歌“中黃鐘之羽,卒章激訐如吳聲”,有着天然的音韻美。

於是他將民歌收集起來,分析研究,以詩歌的形式進行了文字編排,並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口語方言的原汁原味。然後他試着以歌曲的形式吟唱二次創作的當地民歌,並能收到使“聽者愁絕”的藝術效果,這就是劉禹錫竹枝詞創作的始末緣由。

劉禹錫的《竹枝詞》就是根據當地的民歌曲調寫出來的,劉禹錫的竹枝詞深深根植於民歌,模仿民歌的情調和歌詠對象,反映人們的日常生活場景和生產勞作場景,表現風物人情,鄉土民俗。這一創作歷程也爲我們留下了傳唱至今的、膾炙人口的十一首竹枝詞。

除過文章開篇那首以愛的名義寫下的竹枝詞外,劉禹錫的《竹枝詞》還爲我們描繪了巴蜀大地上富有地域特點的生活情景、穿戴服飾和生產勞作的場景。如下面這首《竹枝詞》:

山上開放的桃花、梨花,層層疊疊鋪滿山坡,遠遠望去漫山遍野都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眺望山頂,在花木掩映之中,炊煙裊裊,那一定是村民聚居之處。氤氳的煙氣和花色的爛漫構成了一幅幅生機勃勃的山居生活圖卷。

巴蜀多山,人們將居所修築在高山上,這是當地傳統的居住習慣。當炊煙升起時,那像極了白雲的炊煙籠罩在居所上空,這簡直又是一幅“白雲生處有人家”的畫面。劉禹錫只用短短七個字,就將山間人家如詩如畫的生活情景勾勒了出來。

詩歌的第三、四句,是對山上人家勞作生活的真實寫照。佩戴銀釧金釵的女子到下山挑水,準備做飯;挎着長刀、戴着短笠的男子到山上去燒荒,準備播種。

“銀釧金釵”是生活在這裡的女性服飾穿着的一大特點,她們的主要勞動就是下山挑水,儲備日常生活用水;而“長刀短笠”是指從事田間勞作的男性所用的勞動工具,他們挎着長刀、戴着短笠。“燒畲”是指燒荒,這是播種前的田間管理方法。

劉禹錫刻意突出燒荒時的用具“長刀短笠”,不僅將燒荒習俗描繪得更加具體形象,富於生活情趣,也從一個側面真實地反映出巴蜀人家世代相傳的勞作場面和勞作習俗。

劉禹錫對巴山蜀水風光的描繪,不是單純地着力於表現山水本身的姿態,而是從中發掘出一種比山水的自然美更爲真切的、觸之可及的動感美和創造美。

那裊裊上升的山村炊煙,那按時令的節奏和生活的節奏有條不紊地從事勞動的居民,構成了一幅山村生活的風俗畫。

詩中雖然沒有直接寫出讚美之詞,但那種與勞作生活的旋律十分合拍的、輕快的節奏,那種着力描繪動感美和創造美的藝術構思,詩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對巴蜀人家勞作生活的讚歎,都是不言而喻的,也是溢於言表的。

巴蜀大地動人的竹枝歌,吸引着劉禹錫的目光,在創作竹枝詞的過程中,他的審美視野擴大了,審美趣味提高了。

竹枝詞,在劉禹錫之前,以民歌的形式存在於、流行於巴蜀大地,民歌的最大特點是見事唱事,即景取喻。劉禹錫在竹枝詞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譜寫出了全新的竹枝詞,可以說劉禹錫的竹枝詞雖然來源於民歌,但是藝術成就上高於民歌。

也因爲民歌的本色美、天然美,所以劉禹錫在創作過程中,將民歌中的見事唱事,即景取喻的特點保留了下來,巧妙地融進全新的竹枝詞創作中,如下面這首《竹枝詞》:

這首詩和前一首詩一樣,用的也是民歌常用的比興手法。詩人先寫眼前水戀山的景象,然後再用它來作比喻,抒寫愁緒,從而形象地描繪出人物的內心情感。全詩比喻新穎別緻,感染力很強。

詩歌大意是說:春天,鮮紅的野桃花開滿山頭,蜀江的江水拍打着山崖向東流去。容易凋零的桃花就像郎君的情意,這源源不斷的江水就像我無限的憂愁。

詩人抓住花開花謝的週期特點,用花開花謝來比喻歲月的易逝、情感的易變,又以無盡的流水來比喻愁情的綿長不絕,都是非常巧妙的修辭。這種比中有興,興中有比的手法,使詩歌的意境更爲優美含蓄。

詩中的主人公顯然是一位女子,她以眼前的野桃花和江水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既貼切而富於民歌的韻味。這樣的情景原是很美的,但對詩中的女子來講,如此美景恰恰勾起了她的無限情思。

女主人公的情思是什麼呢?原來這是一位曾經有過甜蜜愛情,又遭遇愛情轉移的女子。曾經愛情是那樣美好、那樣讓她難忘。可是美好愛情保鮮期太短,或許他不再愛她了,這段愛情也就付諸東流了。而女子眼前的江水,正好像自己的無盡愁苦一樣,綿延無盡。

在這首《竹枝詞》的結尾兩句中,詩人劉禹錫形象地描繪出這位失戀女子的內心痛苦。詩人以紅花凋謝、江水東流比喻女子無盡的情思與愁怨,比喻貼切、動人,讀來讓人爲之動容。

劉禹錫的竹枝詞的靈感來源於民歌,立足於民歌,這是他進行二次創作的核心理念。劉禹錫的竹枝詞細膩地刻畫着一個個鮮活生動的巴蜀人物形象、一處處明麗優美的巴山蜀水風光。

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與他們世代生活的地方構成了巴蜀大地山水相依、人們淳樸快樂的生活圖卷,從而立體地、全面地、多角度地、多層次地展現出生活在巴蜀大地上的人們豐富的生活場景與情感體驗。

在通過民歌展現淳樸的風俗人情的同時,劉禹錫將文人情懷寄寓在竹枝詞中,通過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抒發了詩人對生活的全新認識和情感的全新體驗,所以竹枝詞具有了民歌和文人情懷的雙重內涵:

這是《竹枝詞九首》的第七首。詩從瞿塘峽的險峻借景起興,引出對人生的思考,以及對世態人情的哲理性思考。

瞿塘峽是長江三峽之一,兩岸山勢陡峭,巖壁高聳,形勢最爲險要。長江在懸崖絕壁中洶涌奔流,瞿塘峽自古就有“險莫若劍閣,雄莫若夔”的美稱。

詩人看到驚濤拍岸、險阻重重的瞿塘峽,不禁由江峽之險聯想到當時的世態人情:總是怨恨人心比不了這江水,無緣無故也會平地掀起波瀾。

詩人認爲,瞿塘峽之所以險,是因爲水中有險灘,而世事無常。詩人從瞿塘峽的水湍流急、舟行不易,想到人心也會風起雲涌、波瀾橫生,比瞿塘峽水還要驚險,這豈不令人多了一層考量。

詩人以瞿塘江水比喻人生百態,命意精警,比喻巧妙,使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又富含人生哲理,讀來給人以深刻的感受。

劉禹錫的《竹枝詞》無論是在內容題材方面,還是在語言技巧方面,都具有濃郁的鄉土風味和生活氣息,體現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劉禹錫的《竹枝詞》因其別開生面的藝術成就,引來後世的諸多讚譽和續寫。宋代文壇巨擘蘇軾稱讚劉禹錫的竹枝詞“此奔軼絕塵,不可追也”,他因此譜寫了九首《竹枝詞》,向前輩致敬。

黃庭堅稱讚劉禹錫的竹枝詞:“詞意高妙,元和間可以獨步。道風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這些讚譽,是對劉禹錫竹枝詞中肯而貼切的評價,劉禹錫的竹枝詞能得到這樣的評價也是當之無愧的。

劉禹錫的《竹枝詞》以其來源於民歌、高於民歌的藝術成就成爲我國古典詩歌長河中一朵驚豔的浪花。劉禹錫的《竹枝詞》是唐詩百花園中一株瑤草琪花,散發着迷人的芬芳,更爲中國古典文學寶庫增添了另一顆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