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蛇吞象你知道?想知更多金蛇年民間故事看這裡

在新的一年開始,想必大家一定想知道傳統文化中跟蛇有關的民間故事或童話故事,那就讓我們看下去。圖/ingimage

今(2025)年以中國人的12生肖來排是金蛇年,又因蛇排名在龍的後面,又有小龍稱呼。在新的一年開始,想必大家一定想知道傳統文化中跟蛇有關的民間故事或童話故事,那就讓我們看下去。

「蛇」字的由來

根據《中國傳統文化與蛇》一文,首先解釋一下「蛇」字的由來,漢典中解釋爲:「爬行動物。身體圓而細長,有鱗,無四肢,以肋骨自由伸縮而行」。《說文解字》中的「蛇」字,本字爲「它」(讀音同「脫」),釋義爲:「蟲也。從蟲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艸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凡它之屬皆從它」。而「它」在甲骨文乃至於金文的寫法當中,字體形狀猶如一條彎曲的蛇形,本義即爲「蛇」。不過當今我們所寫的「蛇」字當中可以見到「蟲」、「它」二者合一。

中國最早神話故事《山海經》當中的「蛇」,分別展現出「人蛇並體」及「以人爲主的司獸之形」樣貌,此源於初民對動物的崇拜心理。「以人爲主的司獸之形」則是指具有人身或人獸合體的神靈,配戴蛇作爲飾物。在歷史上,戰國至東漢時期,此處的蛇被視爲協助巫師進行神與神、神與人、天與地之間的溝通媒介者。

《山海經》的「巴蛇吞象」

《山海經•海內南經》中有一則著名的「巴蛇吞象」故事,顯示蛇被人賦予貪婪的印象。成語「巴蛇吞象」後來也演化成「人心不足蛇吞象」俗語。

教育部辭典寫道,相傳古時有巴蛇能吞食大象,經過三年,象的骨頭才被吐出。《山海經.海內南經》描述巴蛇身軀瘦長,而象的體形龐大,後世將這種以小吞大的情形,用來比喻人心的貪婪無度。

民間故事「蛇郎君」

歷年來在文學和戲劇中也有許多和蛇有關的作品,其中「蛇郎君」,是臺灣民間普遍流傳的人蛇傳說。維基百科記載,內容大致上是某戶人家的父親得罪了一位擁有法力的巨蛇,牠要求這戶人家把女兒嫁給牠,而家中的女兒幾乎都拒絕,只有孝順的老幺爲了父親而選擇答應這門親事。

老幺在嫁給巨蛇後,深受巨蛇疼愛,跟富裕的巨蛇過着優渥的生活。其中一位姊姊知道後,因爲心中忌妒,多次藉機殺害妹妹,妹妹最後終於復活,事情曝光後,蛇郎君殺了姊姊,夫妻繼續幸福地生活下去。不過,在臺灣「蛇郎君」有很多版本,從父親職業、女兒人數、殺死妹妹的人是誰等,因爲細節不同,也有很多不同的結局。

臺灣原住民古老傳說中,也有相類似的故事。例如魯凱族的「巴冷公主」,其內容主要描述魯凱族一個部落頭目的女兒嫁給蛇郎君的故事;另排灣族萬安部落「摩阿凱凱」傳說中的女性,因爲父親觸犯了蛇神「古勒勒」而跟其結婚並生下後代。

文學中的「蛇」

中國古典文學中也有因戀慕凡間、報答恩情而來的蛇妖,例如《白蛇傳》的主角白蛇、配角青蛇,即是具備人格的蛇妖代表。《白蛇傳》故事是廣爲流傳、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內容歷經多朝代不同作者創作,是民間集體創作的典範。

而小說《聊齋志異》中更有〈豢蛇〉、〈青城婦〉、〈蛇人〉、〈斫蟒〉、〈海公子〉等故事,但這些故事多傳遞較爲負面、可怕的蛇形象。

伊索寓言中也有《農夫和蛇》的故事,話說農夫在路邊撿拾到一條被凍僵的毒蛇,他覺得蛇很可憐,於是便把蛇摟在懷中,爲牠取暖。當蛇醒來,竟向着農夫的胸口大力一咬,令他中毒死亡。結局是蛇向農夫教訓道:「不要指望從惡人那裡獲得回報」。故事有着「對有毒有害的東西,需要警惕並遠離,而不應憐憫它,否則會引火燒身、自取滅亡」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