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手爛牌打成王炸,他的經歷值得講給孩子聽

文 | 圖圖媽

來源丨微信公衆號“三個媽媽六個娃”

ID:pkumum

最近有媽媽在社羣裡討論怎麼幫孩子識字的問題,所以我們特意給大家建了一個【識字體驗羣】,媽媽們可以掃碼進羣測試識字量。

我們也請了在這方面比較專業的老師,在羣內給大家解答問題、分享如何幫孩子識字的乾貨。

小學前識字量如果能達到800+,開學後孩子不容易對學習產生畏難情緒,對於閱讀也更有益。大家掃碼進羣可以測測看。

下週一(8月26日早上8:20),我還準備了【學前專場】直播,有需要的媽媽可以預約起來。

我曾經看過一個觀點說,我們每個人都是拿着自己的人生劇本,來到這個世界上的。

試想一下,如果你拿到的人生劇本是這樣的:

一出生就被確診患有罕見病,被醫生斷言活不過12歲;

16歲時,因病輟學;

18歲時,經歷過無數次大手術,被全國大部分醫院認定“不能再接受治療”,預言最多再活5年;

你的感受是什麼?你該怎樣面對這樣的人生?

我想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樣的人生簡直就是一手爛牌,開局就是地獄模式,根本沒法打,索性自暴自棄,或者抱怨命運不公,甚至有的人可能會想直接放棄,重開一局……

然而現實中,有人在拿到這樣的人生劇本後,不僅不認命,還拼盡全力去和命運抗爭,改寫了自己的人生劇本。

這個人,就是“青年創業者”“作家”——劉大銘。

他一出生就被確診患有全球發病率只有萬分之一的罕見疾病“成骨不全症”,骨頭脆弱,哪怕遭受輕微的碰撞,也會造成嚴重骨折。他曾經經歷過9次骨折和11次大手術。

18歲時,他抱着英語詞典,逐句翻譯自己的病歷,給全世界脊椎領域最好的醫生髮郵件諮詢治療方案,最終幸運地得到一位意大利醫生的幫助,做完了10個半小時的脊椎重建手術,終於可以正常生活,無需再接受治療,並在半年後重返學校讀書;

19歲時,他把自己患病的經歷和感受,寫成自傳《命運之下》,賣了13萬冊;

21歲時,他進入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攻讀心理學本科,成爲國內第一個坐着輪椅讀完世界排名前50名校的人;

25歲時,他開始創業,並在2023年進入了福布斯中國U30排行榜。

現在,他不僅被聘爲國內一所大學的終身教授,還經常和團隊參與公益項目,一個需要幫助的人開始幫助別人。

前段時間,我和他面對面進行了一次對話。

去 的路上,小夥伴和我說,她們都特別想聽劉大銘聊一聊,怎麼能把一手爛牌打成王炸。

他的強大內心,他的超強能力,他的力量感都是怎麼得來的?

幾個小時的採訪之後,這個問題有了答案。

今天,我把我們之間一些特別有意義的對話,做了整理,拿出來分享給大家。

採訪視頻我發佈在了視頻號上,歡迎大家點贊轉發,以及在評論區交流。

父母的託舉和支持,

給了他克服困難的勇氣

劉大銘坦言,能走到今天,離不開父母無條件的支持和鼓勵。

一般來說,家裡有這樣一個孩子,有的父母可能會悲觀絕望,甚至每天以淚洗面,覺得未來的生活沒有希望。

但劉大銘的父母不但沒有這樣做,反而一直像對待一個身體健康的孩子一樣,想讓他去上學,持續學習知識,掌握獨立生活的技能,去接觸更大的世界。

正是這樣的教育方式,給了劉大銘極大的支持,不僅沒被這樣一副身體困住,還成爲了擁有大心臟,和超強行動力的人。

1、母親一直鼓勵他保持對閱讀的興趣,

和對學習的渴望

在患病不能上學的日子,母親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劉大銘的教育,會教他寫字,陪他一起去書店,從不限制他讀書的範圍。

在不能和同齡人一起外出玩耍的時候,母親告訴他,一個人的性格會決定他生命的高度,孤獨是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經歷。

正是母親的引導,讓劉大銘始終沒有放棄過學習,不僅考上了甘肅省最好的高中,還在這三年時間裡,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寫完了自傳《命運之上》;

第二件事,給學校寫了校歌;

第三件事,和各國醫生交流自己的病情,最終獲得了一次寶貴的治療機會,徹底改變了命運。

2、讓他學習獨立生活

除了接受知識教育,劉大銘的媽媽也沒有因爲兒子的身體狀況就溺愛他,或者過度保護他。相反,母親一直在堅持教他獨立生活的技能。

在上小學的第一天,就要求他自己穿衣服,哪怕這個過程比常人要慢上十幾倍。

在做完第一次手術,身體有所恢復後,爲了讓劉大銘嘗試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母親帶他去學了騎自行車。

在年齡稍大一點後,母親要求他在大人幫助他上牀、走路的時候,自己也要用一部分力氣。

3、有意識磨練他的意志

除了學習和生活上的技能,母親知道他比其他孩子會面臨更多的精神壓力,所以很早就有意識地磨鍊他的意志,讓他知道如何應對世界的殘酷。

劉大銘剛上小學的時候,母親對他說過:

“不要避諱自己的身體,不要害怕別人異樣的眼神,是什麼狀態就要告訴別人實話,不必遮遮掩掩,你就跟人說,你不能站起來,不能摔跤,不能劇烈運動。只有這樣你才能讓他們知道,你需要保護。

但是,你在內心一定要告訴自己,別人能做的你也能做到。”

劉大銘的母親也許沒有學過心理學,然而在今天看來,她愛孩子的方式,卻讓劉大銘獲得了足夠的“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有能力實現目標,應對各種挑戰。

即便他終身都要承受身體缺陷,坐輪椅出行,卻依然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正常地學習、工作和生活。

遭遇人生難題

自我救贖纔是出路

2022年夏天,劉大銘做客董宇輝直播間時,董宇輝提議讓他用幾個詞,來定義自己。劉大銘給到了3個詞,“自強、堅韌、可能性”。

這次和劉大銘聊完,我發現這三個詞用在他身上,再合適不過。這些年,他正是憑着自強和堅韌的品格,創造了很多不可能。

而他對於自己過往人生的很多思考和總結,也同樣可以給人到中年的我們,以及對於該如何養育自己的孩子,帶來一些不一樣的啓發。

1、面對糟糕的境遇,

不斷增加“右邊”天平的重量

劉大銘一直都是個非常樂觀的人,他常跟身邊人開玩笑,調侃自己的身體:“我會成爲遺產最豐富的人,因爲除了骨灰,我還能留下許多金屬”。

因爲他覺得,遇事埋怨命運不公,只會讓生活陷入到負面循環中。

面對自己一輩子都坐在輪椅上的現實,如果一直糾結自己爲什麼生病,爲什麼萬分之一概率的疾病會選中自己,最終只能在創傷當中越陷越深。

而且在他看來,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的心理健康是一個天平,左邊天平上裝的是不可逆轉的創傷,右邊天平裝的是對未來的期待和期望。

所以我們應該去做的,是找到一些積極的事情,去對衝挫折、創傷帶來的影響,也就是有意識地忽視左邊天平,不斷地去增加右邊天平的重量。

2、越早開始人生規劃,

實現自我的可能性就越大

劉大銘說,他的人生改變,發生在接受完兩次腿部手術,在牀上躺了183天之後。

那段時間裡,身體上的“疼、癢和無能”這三種感覺,讓他意識到自己必須在活着的時候做點兒什麼,證明自己除了忍受和接納,還能反擊。

於是他在心裡給自己制定了“找到新的治療方法”“出書激勵他人”“去名校接受教育”,這3個沒人相信他能夠實現的願望。

10年過去後,他還多做了一件事,就是“創業”,整個人從命運的深淵裡又往上爬了一點。

因爲這樣的經歷,劉大銘覺得,一個人儘早開始規劃自己的人生,纔會有更多機會去實現自己的願望。對於普通孩子來說,18歲可能是一個合適的時間點。

18歲之前,大家就統一目標統一節奏統一課綱。

18歲之後,沒人給定目標了,可以在大學宿舍躺着睡覺,也可以自己再多選一個專業,也可以去做社會實踐。

所以18歲可以是一個人真正的人生開始,越早通盤思考自己在工作、學業、財務、家庭等方面的規劃,越有機會有條不紊地去試錯,去找到自己的出路。

3、資源有限的情況下,

更應該主動去敲每一扇門

劉大銘說,在他的成長曆程中,見過太多優秀的同齡人,家境好、長得漂亮帥氣,學習能力、綜合能力都很強,性格也很好。

但也正是因爲優勢多,面臨的選擇也多,這時候就容易陷入某種選擇困境,不知道怎麼選才是最好的。

相比之下,自己因爲身體的原因,從小到大沒有多少選擇,逐漸養成了一種“凡事發生皆有利於我”的樂觀心態,也摸索出了一套,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做人生重大選擇的辦法。

1、保持可能性,努力給自己創造機會

有很多人覺得自己學歷普通,能力普通,在當下畢業即失業的情況下,心儀的工作一定不會給自己機會。

我們不要盲目參考別人成功或失敗的經驗,而是要行動起來,主動去爭取機會,主動地去敲開每一扇門。

2、做任何事,都以成長爲先

之前和Dr.魏聊腦科學的時候,他提到過,我們要幫孩子養成一種“成長型思維”。

劉大銘也談到了這一點,做任何事情都要以成長爲目標。

30歲之前,只要能吃得飽、睡得好,剩下的精力盡可能放在個人能力成長上。

30歲之後,社會閱歷和能力有所積累的情況下,就有機會去切換更精彩的賽道。

採訪完劉大銘,我的內心似乎也被注入了很多能量,突然就覺得很多困難都沒那麼難了。

我們這一生,不就是要逐漸靠近想靠近的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麼?

希望我們都能像劉大銘一樣,做內心有能量的人,發屬於自己的光,如果還能同時照亮別人,那就更好了。

大家點擊圖片就可以進入浦生投影儀的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