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多元化
圖/肖文津
【元象/摘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爲自己思考:終身成長的底層邏輯》一書】
19世紀初,愛爾蘭的數百萬人一日三餐幾乎只吃一種名爲「愛爾蘭腳伕」的馬鈴薯,一個勞動力平均每天要吃掉14磅(約6.35千克)。
直到來自美國的蒸汽船將一位不速之客帶到愛爾蘭的海岸邊。
這位不速之客就是名爲「致病疫黴」的真菌。在希臘語中,這個名字的意思十分直白─植物殺手。這種真菌迅速摧毀了愛爾蘭的馬鈴薯植株,把這些不可或缺的塊莖食物變成了沒法入口的爛泥。
緊隨而來的大饑荒持續了7年。到1852年,已有約100萬人喪生。饑荒發生10年後,超過200萬人永遠離開了故土,這導致愛爾蘭的人口總數銳減近25%。
導致大饑荒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愛爾蘭的馬鈴薯品種缺乏多樣性。大量最貧苦的民衆依賴「愛爾蘭腳伕」,事實證明,在「植物殺手」面前,這種馬鈴薯是最脆弱的。可以說,致病疫黴不但摧毀了植物,也摧毀了靠這些植物維生的人。
無論是農業、商業,還是人類,任何系統只要缺乏多樣性,就會變得脆弱。如果企業連年對同一個「馬鈴薯品種」過度投資,就會變得老舊、過時。如果你認爲自己只是一個賣膠捲的,像柯達一樣,那麼你就會無視數位影像革命;如果你給自己的定位是做面板型全球定位系統的,那麼你就會犯下跟佳明一樣的錯誤,忽視智慧型手機革命;如果你認爲自己是一家出租碟片的實體店,你就會錯過串流媒體革命,走上百視達的道路。在上述這些例子中,企業都是因爲缺乏多樣性而錯失了進化良機,走上了通往滅絕的道路。
想想推出黑莓智慧型手機的RIM公司。「我就是那種典型的只做一件事的人。」在一次採訪中,這家公司的前董事兼聯席CEO吉姆‧巴爾斯利這樣說。採訪者問巴爾斯利是否打算將RIM公司的業務多元化,拓展至黑莓手機之外,但他的反應是─「不!」然後是一陣大笑。「我們可不擅長多元化。要麼飛上月球,要麼撞到地面。」巴爾斯利又大笑起來,「但把它送上月球還是挺好的。」他微笑着補上一句。RIM公司平穩地飛向目標─直到撞上了一顆名叫iPhone的「小行星」。2009年到2014年的短短5年間,RIM公司的智慧型手機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從將近50%銳減至不到1%。
全錄公司傳奇性的研發實驗室帕洛阿爾託研究中心(PARC)發明了第一臺個人電腦,這件事大家都知道。可除此之外,該研究中心還發明瞭許多極爲重要的創新產品,比如滑鼠、乙太網、雷射印表機,還有圖形化使用者介面。然後,全錄公司什麼也沒做。畢竟全錄公司主要生產的是影印機,不是電腦。不過,全錄公司倒是邀請了一個人去參觀PARC,其中一個環節是看它發明的個人電腦。此人正是史蒂夫‧賈伯斯。賈伯斯做了詳細的筆記,挖走了PARC的頂級人才,然後,受到所見的啓發,他做出了世界上首臺圖形介面電腦Apple Lisa,即Mac(蘋果公司的電腦產品)的前身。
如果這些組織沒有把自己的身分與最成功的產品─他們的「愛爾蘭腳伕」馬鈴薯─綁定在一起,或許就可以抓住新機會了。
多元化不是像章魚那樣,透過改變自己的顏色來融入環境,它指的是步入自身的豐富多彩之中─你的各個方面,你所有的一切。它指的是你要明白你是一個尚未定型的人,而且也無須定型。認爲自己是單維度、一成不變的,完全不符合生活的天然屬性─在生活中,你會從每一段經歷中學習,然後不斷進化。
多元化不僅能確保你有韌性,它還是全新力量的源頭。正如法國遺傳學家方斯華‧賈克柏所說,「創造即重組」。成功的創造者喜歡追隨自己的好奇心,自由地發展:說唱歌手寫小說,演員畫畫,創業者拍電影。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們追尋藝術類愛好的熱情,大約是普通科學家的3倍。憑直覺,他們知道,表達的媒介會相互影響。花在愛好上的時間會爲自己的主業增添豐富性和深度,而且,多元化的追求會帶來更廣泛的安全感。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給自己建一個「研發部」,不斷地探索和嘗試各種新的維度。
當你冒險追求價值的時候,多元化還能幫你降低風險。如果你拿出人生的一個維度去「探月」,當連月亮的邊都沒沾着時,你還可以繼續穩穩地站在地面上。
阿梅莉亞‧布恩是爲蘋果公司工作的律師,同時也是一名耐力專案運動員。剛開始訓練的時候,她連一個引體向上都做不了,但此後她3次摘得「最強泥人」國際障礙挑戰賽的桂冠。對她來說,與這場24小時不間斷的賽事相比,馬拉松都成了閒庭信步。
大腿骨折後,布恩不能再參加比賽了。但受傷並未給她造成重創,因爲她利用康復的時間,重新拾起了對律師事業的熱愛。她還可以穩穩當當地「站」着。
做多元化拓展的時候,組合越是非比尋常,潛在價值就越大。歌手去學跳舞,這當然有幫助,但這種組合太常見了,沒有任何特異之處。而罕見的組合會帶來出乎意料的好處:一個會程式設計的醫生,一個有出色演講能力的承包商,一個懂法律的工程師,一個會跳芭蕾舞的橄欖球運動員─就像獲得海茲曼獎的赫歇爾‧沃克那樣。當人們用「矛盾體」這種詞來形容你的時候,即是說,你這人複雜到難以歸類,此時你就知道,你走在道上了。
當你擁有了複雜多元的身分,拿自己跟別人相比也就變得徒勞了,世上哪有爲「從火箭科學家轉行成律師,再轉行成教授,又轉行成作家的土耳其裔美國人」準備的標準劇本呢?我沒有遵循固定的套路,而是寫出了自己的故事。到目前爲止,這是一個充滿歡樂的故事,一路走來,滿是各種激動人心的情節轉折。在外部看來,這些改變或許讓人眼花繚亂,但對我來說,多虧了這些多元化的身分,人生才成爲一場獎勵豐厚的「選擇你自己的冒險故事」的遊戲。
未來屬於那些能夠超越單一故事、單一身分的人。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讀者雜誌》2025年04月號】
圖/讀者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