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執政四年,東南亞成大贏家
參考消息網1月21日報道 在美國總統拜登把白宮的鑰匙交給特朗普之際,觀察人士表示,在過去四年美中競爭加劇的形勢下,東南亞成爲大贏家。
新加坡美國商會會長雷閒閒說:“在新冠疫情暴發之前,美國對該地區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爲3000億美元。這個數字在過去五年激增。”
這裡面有拜登的功勞。 他通過印太經濟框架(IPEF)促進商業機會,這項標誌性倡議促進14個國家在清潔能源、數字經濟、供應鏈和稅收政策方面的合作,其中包括七個東盟成員國。
批評人士認爲印太經濟框架的力度不及預期,既沒有給予市場準入,初始資金也只有微不足道的1.5億美元,但支持者指出,在美國沒有參加《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等重要貿易協定的情況下,印太經濟框架在爲企業設定積極基調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新加坡國際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胡逸山認爲,拜登政府未能阻止東盟逐漸向北京傾斜,這種趨勢受到經濟需求的驅動。
中國面向東盟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取得進一步進展——從雅加達至萬隆的高鐵旗艦項目,到印尼各地的鎳加工設施,以及馬來西亞在建的東海岸銜接鐵道。包括阿里巴巴、比亞迪、騰訊、字節跳動和希音在內的中國科技巨頭也在新加坡設立地區辦事處、業務中心或運營中心。
儘管拜登延續了特朗普時代的對華關稅並額外施加新的貿易限制,但東盟國家設法擴大了與美中雙方的貿易。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2024年11月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發現,東盟與全球經濟的深度融合使該地區能夠利用美中貿易緊張局勢所造成的企業供應鏈多元化等各種商機。
中國-東盟自貿協定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加快了貿易增長。越南、印尼以及與美國簽訂自貿協定的國家已經成爲在電腦、太陽能電池和電動汽車製造領域的“中國+1”戰略的最大受益者。
在香港韓禮士基金會1月14日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中, 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國際事務部聯席主任、政治學副教授黃欽豪(音)寫道:“東南亞各國政府並不擔心中國的地緣政治崛起,而是基本上將中國的經濟發展視爲戰略機遇。”
他表示:“中國的積極存在使東南亞國家能夠追求經濟和地緣政治上的多元化,避免過度依賴美國。”
非營利諮詢機構昂薩納委員會的執行董事古勒納茲·拜格告訴《海峽時報》:“該地區與中國的關係有相當一部分超出了美中競爭範疇,必須從歷史和地理現實以及中國經濟出色表現的角度加以詮釋。 ”
“然而,從某種意義上說,拜登確實‘失去了’東南亞。該地區的貿易和投資關係是從機會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反映某種意識形態或政治偏好。而且美國對該地區的貿易倡議缺乏實質性內容。”
這一結果暴露了美國對東南亞地區半心半意的態度,它不能確定該地區是中國產品進入美國的特洛伊木馬,還是一處它需要投入更多籌碼以抗衡中國影響力的關鍵陣地。
黃欽豪表示:“拜登取得的最顯著成就之一是讓盟友和夥伴彼此之間更緊密合作。我們看到更多的雙邊/三邊對話以及聯合軍演,而美國不一定直接參與其中。”
儘管如此,美國在海外的一些行動(包括從阿富汗災難性的撤軍,以及未能阻止中東戰爭爆發和升級)已經使人們對美國的信譽產生懷疑。
離任的拜登給東南亞留下一份喜憂參半的政治遺產,但他的繼任者可能不會做得更好。鑑於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預計將加劇,專家們認爲,東盟將拒絕明確的選邊站隊,而會尋求開闢新的對話渠道,作爲一種對衝手段。(編譯/朱麗)
本文由新加坡《海峽時報》網站1月20日發表,原題爲《拜登執政四年,東南亞成爲大贏家》,作者是林素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