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濟神州,七年虧掉570億

百濟神州(688235.SH)是一家充滿爭議的公司。

咱們看一組數據。

2017年:-9.82億元;

2018年:-47.47億元;

2019年:-69.15億元;

2020年:-113.8億元;

2021年:-97.48億元;

2022年:-136.4億元;

2023年:-67.16億元;

2024年前三季度:-36.87億元。

也就是說,過去7年時間,累計虧損金額近570億元!

但同時,百濟神州又是一家明星公司。

百濟神州是全球首家同時在美股、港股、A股三地上市的生物醫藥公司。2016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2018年,在港交所上市;2021年,在科創板上市。截至目前,百濟神州A股市值2500億元。

也就是說,百濟神州是一家連年虧損,但又備受資本市場矚目的明星生物醫藥公司!

不過,百濟神州的鉅額虧損,是值得原諒的。

作爲一家專注於治療癌症的創新藥公司,百濟神州啃的是最硬的骨頭。2017年至今,百濟神州累計研發費用是658億元,毫不客氣地說,鉅額研發投入是導致虧損最主要的原因。

產品方面,目前公司自主研發並獲批上市的癌症藥物,一共是3款,分別是BTK抑制劑澤布替尼、PD-1腫瘤藥替雷利珠單抗和PARP1小分子抑制劑帕米帕利。其中,澤布替尼在全球70多個市場獲批,替雷利珠單抗在中美、歐盟和澳大利亞獲批上市。

有一個數據需要特別強調。截至2024年6月底,來自境外的收入佔比接近60%,其中,美國市場佔比接近50%。另外,跟國內市場比,境外市場的毛利率要高出近30個百分點。

注意,這個數據很重要,說明百濟神州從誕生開始,就毅然決然走上了全球化這條極其艱難的道路。

而且,跟國內大部分採用“仿製藥+創新藥”模式,用仿製藥銷售收入支持創新藥研發不同,百濟神州只有創新藥這一塊業務。

一句話概括就是,百濟神州做的是一件難且值得敬佩的事!

可能有人要說了,既然說的這麼厲害,爲什麼股價表現卻不盡如人意,而且波動非常巨大?跟2021年最高點比,港股百濟神州的跌幅仍在50%以上。

答案是:創新藥研發的巨大風險!

前面提到,2017年至今,百濟神州累計的研發費用超過了650億,但是,自主研發並獲批上市的癌症藥物有且只有3款。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真正的抗癌創新藥,不僅週期長、投入大,而且產出非常低。

在製藥行業內部,一直有“雙十定律”這個說法,即開發一款新藥的時間超過10年、花費10億美元的資金,且研發成功率不足10%。

這麼說吧,所有的創新藥企業,一旦研發或者商業化不順利,現金流支撐不夠,公司就可能被拖垮。

因此,市場對百濟神州商業模式是否能夠成功,一直都存在質疑的聲音,尤其是,在全球創新藥企業都處於低谷、再融資市場遇冷的背景下。

但是,曙光似乎來了。

近日,百濟神州發佈公告,綜合考慮全球經濟環境、行業發展情況以及公司運營狀況,預計2025年將實現全年營業利潤爲正。

也就是說,在連續虧損570多億後,百濟神州首次釋放“要賺錢了”的預期,要扭虧爲盈!

那麼,這是不是意味着百濟神州將迎來業績大爆發、估值重塑呢?

核心還是看其研發管線。

截至2025年1月6日,百濟神州有包括超25款處於1期臨牀研究階段,以及超15款處於II期和III期階段,涵蓋血液腫瘤、肺部腫瘤、乳腺腫瘤、消化道腫瘤以及全腫瘤。

特別強調,百濟神州的在研藥物,每一個領域都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一旦研發成功的話,將帶來巨大的商業回報。

按照公司的規劃,2025年將開啓新一波增長浪潮,並爭取在2030年成爲腫瘤領域的全球領導者,以及免疫領域新興領軍企業。

從這個角度說,2025年實現全年營業利潤爲正,或許只是小試牛刀。

最後,咱們再看一組數據。

2020年至2023年,百濟神州營業收入分別爲21.2億元、75.89億元、95.66億元和174.2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這個數字是191.4億元,同比增長48.63%。

僅憑現有幾款已上市的藥物,百濟神州的收入就已經達到了幾百億的規模,如果在研藥物也陸續上市的話,將勢不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