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科創 世紀芳華
C919大飛機
神舟十二號航天員出征
“中國天眼”全景
她高擎五四新文化運動點燃的科學火炬,讓現代科學的理性光輝灑滿神州大地,普照幾代國人的精神世界。
她庚續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格物致知傳統,讓溢美詩流的文明古國煥發奪目光彩,演繹感天動地的創新傳奇。
她擁有兼濟天下、美美與共的博大胸懷,讓現代科技成果更好地惠及各國民衆,演奏科技合作的國際交響。
她就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世紀芳華燦爛,萬里錦繡河山,黨領導中華兒女寫下壯麗的民族復興史詩,建設科技強國無疑是其中最動人的詩篇。
科技成果彪炳史冊
此時此刻,約4億公里外,火星北半球烏托邦平原,“祝融號”火星車像一個小精靈,正睜大眼睛仔細打量那個亙古蠻荒的神秘星球。作爲地球使者,“祝融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科技工作者長期努力奮鬥的結晶,它跨越茫茫星際空間,以令人驚歎的繞、落、巡“三合一”成就了一段人類太空探索的佳話。它穿越歷史風塵,精彩詮釋了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矢志不渝推進科學救國、科技強國、科教興國,促進探索新知,造福國家、民族、人民和全人類的初心。
“舉凡一事之興,一物之細,罔不訴之科學法則,以定其得失從違。”革命先驅李大釗曾這樣堅定地闡明中國共產黨人的科學觀,這也是百年大黨發軔之時砥礪科學精神的錚錚誓言。隨着時光流逝,它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不斷昇華,激發出的創新活力從涓涓細流匯聚成滔滔江河,洶涌奔流。
創新成果就是這洶涌奔流的江河涌起的朵朵浪花。
在革命戰爭年代,這浪花是紅軍“養軍山修械所”“紅軍軍醫學校”,是“中央電話局”“無線電培訓班”,是“延安自然科學院”及其前身“陝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延安科學館”……
新中國成立後,這浪花是一系列“超級工程”,是一批“大國重器”。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1957年10月15日,第一座中國自主設計並建造的特大型公路、鐵路兩用橋――武漢長江大橋通車。約60載後,長度、施工難度世界空前,建造技術全球頂尖的港珠澳大橋通車。從1964年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開始,中國在短短6年內,接連研製出氫彈、成功發射人造衛星,國際地位大大提升。2006年7月1日,橫跨“世界屋脊”的青藏鐵路全線通車。2009年,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三峽水電站全部完工。南水北調工程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調水工程,2014年12月12日,其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天宇中,除了“祝融號”外,還有“玉兔”月球車、“北斗”星座、“風雲”星座和正緊鑼密鼓建設中的“天宮”空間站,它們推動中國大步邁向世界航天強國。空中,中國大飛機“三劍客”――大型客機、大型運輸機和大型水陸兩棲飛機試飛成功並列裝應用或正在爲應用作最後準備。地面上,中國高鐵實現了國人出行革命。第三代核電技術裝備“華龍一號”“國和一號”正在加速“綠化”中國能源結構。海面上,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大型疏浚船“天鯤號”在各自領域內佔有一席之地。深海中,“蛟龍號”“奮鬥者號”“潛龍號”等科考裝備實現國人進入深海,探秘深藍的夢想……
科技戰略高瞻遠矚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爲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這是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於中國科技發展作出的戰略判斷和抉擇。經數月後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這些內容成爲“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重要組成部分,上升爲國家意志付諸實施。
在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的光輝歷程中,實事求是、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地制定實施一系列重大科技政策,特別是一系列重大科技戰略是我國科技事業取得勝利的重要保障。
延安時期,我們黨提出“用自然科學粉碎敵人的封鎖”,制定實施了科技發展面向抗戰救國大業和科技研究面向邊區經濟建設的戰略,堅持科技與軍事鬥爭、抗戰大業、工農生產相結合。陝甘寧邊區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爲爭取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也爲黨積累了領導科技事業的經驗。
面對新中國成立後的國際格局和世界新興科技浪潮,我們黨制定實施了優先發展與重工業和國防事業有關的尖端科技的戰略,接連推進十二年科技發展規劃和十年科技發展規劃,建構起工業化基礎和科技基礎,誕生了“兩彈一星”等突出成就。
改革開放後,黨的科技發展戰略轉向服務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心,出臺並實施了《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
在新時代,黨領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把“創新”擺在引領我國中長期發展的新發展理念之首,之後出臺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進行了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求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並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作出系統謀劃和部署。
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重要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讓中國科技爲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等進行了深刻闡釋,爲中國在新時代推進創新擘畫了方向和路徑。
悠揚的管絃應和着鏗鏘的鐘鼓聲,一條蜿蜒於蒼茫煙雲的大江逐漸清晰起來,緊接着,射電望遠鏡陣列仰首天宇,數架飛機如雄鷹翱翔白雲之上,高鐵飛馳於曠野,巨輪劈波斬浪……最後,燦爛的夜空閃耀着“錢學森”“袁隆平”“南仁東”“吳孟超”等璀璨的羣星,“致敬創新的攀登者”8個金色大字在屏幕上定格。這是一部名爲《問蒼茫大地》的MV,近日在網絡上廣爲流傳,表達了人們對科技英才的崇敬之情。他們在黨的領導下,用智慧、汗水,甚至是鮮血和生命,爲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譜寫了名垂青史、彪炳千秋的輝煌篇章。
革命戰爭年代,黨領導的紅色科技工作者經受着血與火的考驗。土地革命時期,以李強、張沈川、賀誠、傅連�賴任�代表的科技人才冒着生命危險,克服重重困難,建立起黨的無線通訊電臺和紅軍醫療機構。在延安,黨領導的科技事業有了進一步發展,涌現出一批代表人物,其中包括化工專家錢志道、李蘇,兵工專家劉鼎、吳運鐸,機械工程專家沈鴻,冶金工程技術專家陸達等。他們以科技創新參與推動中國革命歷史進程。
新中國成立後實施的重大科技工程特別是“兩彈一星”工程匯聚了一大批科技英雄,其中既有錢學森、鄧稼先、趙九章、朱光亞、王淦昌、郭永懷、程開甲、楊嘉墀、陳芳允、周光召、王希季等海歸學者,也有于敏、錢驥等國內培養的人才。他們以身許國,懷着深厚的家國情懷,響應黨和國家的召喚,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一神聖而偉大的事業中。此外,實現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中科院、北京大學等科研團隊,成功提取青蒿素的屠呦呦等科學家都贏得了人們的敬仰。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新時代,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活力日益增強、取得重大突破的領域不斷拓展,可謂全面開花、羣星閃耀,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獲得“改革先鋒”稱號的科技英雄無疑是其中的優秀代表。他們中有王大珩、孫家棟、于敏、袁隆平、屠呦呦、程開甲、吳良鏞等老一輩科學家,也有中青年科技力量,其中有三巡蒼穹的英雄航天員景海鵬、載人深潛事業的實踐者葉聰、“互聯網+”行動的探索者馬化騰、海歸創業報國推動科技創新的優秀代表李彥宏……最近兩年多來,隨着北斗三號全球系統建成、空間站建設加速,包括航天領域人才在內的更多、更年輕的科技英才涌現出來,成爲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新驕傲。
科技合作互利共贏
“很高興我們這些歐洲航天員能到中國訓練,與中國航天員一起合作得很好、很順利。”意大利女航天員薩曼塔・克里斯托弗用標準的中文普通話向媒體這樣介紹自己赴華訓練的心得體會。像克里斯托弗一樣,努力學中文的歐洲航天員還有好幾位,他們和國際同行從中國共產黨所秉持的對外科技開放合作政策中看到探索太空的新機遇。2018年5月,“中國空間站國際合作機會公告發布儀式”在聯合國維也納辦事處舉行,邀請聯合國所有會員國的公共、私營機構提交參與中國空間站合作項目申請。最終,來自瑞士、波蘭、德國、意大利、挪威、肯尼亞等17個國家的9個項目成功入選。我們黨積極開展對外科技開放合作的政策贏得國際社會一片點贊。
科技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武器,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讓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世界各國民衆從現代科技發展中充分受益是中國共產黨一貫奉行的政策。
通過留學培養科技人才是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早在土地革命時期,我們黨就曾多次選派人員赴蘇聯學習無線電通信技術。在延安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向蘇聯等國家派出更多留學生學習急需的科技知識。改革開放後,通過雙向留學促進科技人才培養不斷髮展,留學生成爲推動中外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對外科技合作政策指引下,雙邊和多邊科技合作不斷邁上新臺階。截至2020年9月,中國已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係,簽署了110多份科技合作協議,參與了200多個政府間科技型國際組織、多邊機制和國際大科學工程計劃等,其中包括國際大洋發現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同時,中國啓動建設了同步輻射光源、全超導托克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等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積極探索以我爲主的國際合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新時代,我們黨高舉深化國際科技合作、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旗幟並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據此,我國實施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戰略性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近年來實施了一批涉及氣候變化、公共衛生、防災減災等全球性挑戰的項目,爲推動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造福全人類作出了傑出貢獻。
百年流光溢彩,世紀風華正茂。永續創新是中國共產黨這個百年大黨的青春密碼,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的活力源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廣大科技工作者只爭朝夕、風雨兼程,正爲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爲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奮鬥。
鏈接
數說“創新中國”
480.1萬人年
2019年中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爲480.1萬人年
2.23%
2019年,中國研發經費與GDP之比達2.23%
第14位
中國國家創新能力排名從2012年的第20位升至2020年的第14位
59.5%
中國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05年的43.2%提升至2019年的59.5%
10717.4億元
2019年,國家財政科技支出10717.4億元。“十三五”期間財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長10.37%
4380468件
2019年,中國專利申請數爲4380468件。中國受理的發明專利申請量連續9年位居世界第一
375次
從1970年長征一號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到2021年6月18日長征二號丙成功將遙感三十號09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累計發射375次
39次
2020年,中國開展39次航天發射,共發射89個航天器,發射航天器總質量再創新高,達到103.06噸,較上一年度增長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