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羅素論現代中國
(圖/維基百科)
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rand A. W. Russell 1872-1970)是20世紀的偉大思想家,是信奉社會主義的信徒,也是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一百年之前的1922年,他出版了一本名爲《中國之問題》(The Problem of China)的書,討論中國這個國家如何才能從兩千多年來的「中華帝國」─一個具有「天下觀念」的文明古國,蛻變爲一個「現代中國」─一個以1648年歐洲西伐利亞和平條約爲基礎所建立的所謂主權獨立的「民族國家」(Nation State)。
羅素是1920年應邀到北京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一年,講授哲學與心理學。據他自己在書中透露,當時正是1919年中國新文化運動,學界高喊「民主、科學」救中國之後的一年,學生在課堂上問他的不是本科的問題,反而是要他說:「如何振興中國」(How to fix China?)。這本《中國之問題》的書就是他當年所看到中國所面臨的問題,以及他對建設一個具有現代意義中國的看法。
當羅素在北大任教時,中國還是遭到列強侵凌的「次殖民地」:有外國駐軍、有外國軍艦的內河航行權、有租界、有領事裁判權,甚至沒有關稅自主權,真是「國不成國」。腐敗的滿清王朝雖已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所推翻,但軍閥割據各自爲政。北方的張作霖與南方的吳佩孚分別勾搭日本與英國。成立不久的中華民國,也有北京的「北洋政府」與廣州的「革命政府」,四分五裂,相互傾軋,沒有一個能統合整個中國的「中央政府」。當時的北洋政府企圖試行歐美各國的「政治制度」,摸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
1919年的中國新文化運動─「民主與科學」,固然喚醒了沉睡的中國,要救國,就要發展「科學」,追求進步,但「民主」有各式各樣的憲政制度,有美國的「總統制」、 有英國君主立憲的「議會制」,也有其他形形式式的代議制度,北洋政府在袁世凱復闢稱帝失敗後,似乎都試驗過了,還是沒有辦法把億萬散漫的中國人凝結起來,成爲一個像歐美國家那樣現代化的國家。
羅素在中國講學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年,但以他銳利的目光看到阻礙中國進步的實際問題,提出具體的建議,幫助中國人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來。
羅素認爲中國人口之衆多,資源之豐富,如果找對了方向來發展,可以成爲一個僅次於美國的強國,他的建議是:
第一、民族要獨立:中國必須解脫列強「次殖民地」的桎梏,國內56個民族也要團結起來成爲獨立自主的中華民族。
第二、政府有效率:中國必須要結束軍閥割據的狀態,建立一個強有力而有效率的「中央政府」,改善人民的生活,尤其是農民的生活。
第三、工業要自主:中國當年北方的張作霖與南方的吳佩孚分別與日本、英國勾結,將中國的資源作爲利益交換,致民族工業無法建立。只有發展自主的工業, 中國纔能有發展、有進步。
第四、教育要普及:清末民初國家動亂,內憂外患,民衆一盤散沙,政府有心無力投資教育,掃除文盲,更妄論培育有國家民族觀念的「愛國教育」。
回顧過去一個世紀,中國的發展軌跡,從中國國民黨到中國共產黨,似不脫羅素爲我們指出的方向。難怪有人會問,1920~1921年毛澤東是北京大學圖書館的館員,當年是否曾旁聽羅素的課?否則,今天中共主導的中國發展道路,怎能如此契合羅素爲中國前途所指出的努力方向?(作者爲退休大使、全球和平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