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習會留下的懸念
(圖/路透)
G20拜習峰會落幕了。這場長達3小時餘的對話與交鋒,爲近期以來急轉直下的中美關係踩下了一次煞車;煞車,表現在三個看點之上:一、中美雙方各畫出了一條紅線;二、當晚會議結束後,拜登立即於9點半舉行了記者會,說他不認爲「習近平有任何立即入侵臺灣的意圖」;三、會後白宮聲明中說,國務卿布林肯將於2023年初訪問中國。
但這三個看點,也讓人產生了三個聯想或懸念:一、兩國領導人談完了,布林肯還要馬上訪華,雙方還要繼續談什麼?二、拜習會,拜登根據什麼讓他做出了他不認爲「習近平有立即入侵臺灣的意圖」的判斷;三、所謂「立即」,是一個什麼樣的時間概念?1年、2年,或更長些?這三個聯想或懸念彼此相關,都牽連到臺海局勢與臺灣的未來。
拜登在峰會後馬上告訴大家,他不認爲習近平在臺海會立即動手,說明他特別關注此事,然後得到這麼一個判斷或讓他有鬆一口氣的感覺。我認爲拜登是真不希望在他還剩2年的任期中會碰到臺灣海峽危機的,所以他的研判是2年內大概還不至於,所以他所謂的「立即」,應該就是這樣的時間概念。令人好奇的是,拜登是如何從會談中得到這種感覺的。
據瞭解,習近平會前花了好幾個小時反覆思考如何談論臺灣,還修改文稿來恰當反應想法。爲了向拜登表示中國希望能不必動武就統一臺灣,習近平花了很長時間討論中國與臺灣的歷史。
一名美國官員說,儘管習近平從未明確表達無計劃立即侵臺,但仍給了拜登和他的幕僚這種印象。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因此聯想到了2014年習近平與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的瀛臺夜話。
那年11月11日晚,習近平在瀛臺以家宴款待來華參加APEC會議的歐巴馬,兩位元首從餐前聊到晚宴及宴後的茶敘,交談十分投契,最精彩的,這是茶敘之後月色下的散步。
習在散步中指着一幢樓說,這就是康熙皇帝在此研究平定內亂、收復臺灣的國家方略之地;當然,習可能也講了,康熙是用了多長的時間,歷經多少次的招撫與談判,終無效果之後,纔派施琅對臺展開武力的。
沒準在這次拜習會中,習也對拜登講述了這段歷史,目的無非是強調在中國文明中「大一統」爲什麼是最高價值,以及是如何想方設法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謀求和統與促統,並且只有在這些手段都無效時纔會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拜登因此才做出了習近平無意立即侵略臺灣的研判。
拜登可能忽略掉的,是在中國歷史中臺灣處境的變化,從來是「勢」和「力」所決定的。1895年甲午戰爭是如此,1945年臺灣光復是如此,未來也必將是如此。拜登與習近平相識於2011年8月的拜登訪華,事後兩人多次會晤多次深談,交情之深十分罕見,但11年過去了,拜登老矣,習則雄起;美國衰矣,中國崛興。就算是跟2014年的習歐夜話比,也已時移勢易了,因此布林肯明年初的訪華,或將是臺海局勢真正的最後一個懸念了,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