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到市郊住竟藏「健康風險」 耶魯最新研究令人意外

美國耶魯大學與丹麥、瑞典學界合作研究發現,住在市郊對於心理健康竟是不利因素。(示意圖/Shutterstock)

大都市從早到晚嘈雜熙攘,居住空間狹隘,很多人因此嚮往遷居郊區圖個清靜,順便換個大一點的房子,住起來也舒服,有車代步就可解決通勤問題。這計劃聽來很理想,卻非幸福快樂百分百保證。美國與丹麥、瑞典學界合作研究發現,遷往市郊生活反而可能使人抑鬱消沉,原因在於與他人互動的機會變少了,而且市郊往往也難以接觸到青山綠水紓壓。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耶魯大學、丹麥阿爾胡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瑞典耶夫勒大學(University of Gävle)利用人造衛星影像搭配AI,繪製出丹麥全境1987年到2017年之間所有建築密集地帶的3D地圖。研究人員分析7萬5650名憂鬱症患者與75萬6500名同齡但無憂鬱症者的居住地點得出結論顯示,這30年期間郊區居民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比市區居民高出10%至15%,比鄉間居民高出20%至30%。研究成果已登上國際期刊《科學先端》(Science Advances)。

郊區人口密度比市中心低、高於鄉間,房屋彼此之間距離較遠,或者房屋成排而建,少有樓上樓下鄰居同棟居住。

大城市周邊市郊地帶的房屋建築型態讓居民反而降低了與他人互動的可能。(示意圖/Shutterstock)

大城市裡的餐廳、咖啡館等場所衆多,居民有更多機會與他人互動社交。(示意圖/Shutterstock)

耶魯大學研究人員陳凱倫(Karen Chen,譯音)說,住在郊區的人不像住在都市鬧區的人一樣經常造訪商店、餐廳、咖啡館等場所,花在開車遠離這些場所的時間比較多。此外,鄉村環境似乎也不會拉高心理疾病發生率。

研究報告也指出,附近有戶外空間、樓高逾10公尺的住宅大樓,住戶出現憂鬱症狀的機率偏低,原因可能在於住戶有更多機會與他人產生社交互動。研究人員建議,建築密集地帶的住宅用地規劃應優先保留住戶通往戶外空間的途徑,以降低居民發生憂鬱症的機率。

參與這項研究的瑞典耶夫勒大學環境科學博士薩繆森(Karl Samuelsson)指出,排除社經地位、家族病史、單身或失業等因素後,單純考量居住環境因素髮現,建物型態單調、缺乏聚會場所與大面積綠地的情況下,憂鬱症的發生率偏高,「此前學界已有不少人主張住宅樓房務必保留容易通往綠地與水邊的路徑,現在我們可以從心理健康問題風險的層面支持這個主張」。他說,這項研究並不支持居民須靠汽車代步移動的市郊地帶面積持續擴大,密集居住地帶的規劃則需要更多智慧,要兼顧社交生活與親近自然兩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