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立桐:做農技推廣“守望者”

原標題:

班立桐:做農技推廣“守望者”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繆翼 林單丹

冬季和初春時節,天氣冷涼,是天津地區白靈菇最佳生長時期。爲了不誤農時,從春節假期到現在,全國政協委員、天津農學院農學與資源環境學院教授班立桐,一直駐紮在薊州區出頭嶺鎮的食用菌種植基地,指導農戶種植。

“農業科技人要腳踏實地做科研,更要實心實意服務農民。”班立桐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他帶着科學成果和技術走出實驗室,走進了津沽大地的田間地頭,還走進大西北連綿起伏的祁連山,最終把食用菌做成幫助脫貧羣衆致富的特色產業。

讓“候鳥式專家”到西部去服務,這是班立桐去年全國兩會的提案之一。事實上,從2018年起,他就投入到東西部協作中,甘肅武威市天祝縣和古浪縣成爲了他的“牽掛”。一年五六次,每次五六天,對當地菇農進行一對一技術指導。

劉丁漢是天祝縣牧轉農的新移民,依靠津甘協作項目,他建起了3棟陽光溫室種植食用菌,在班立桐的悉心指導下,每棟溫室每年純收入超過2萬元,還帶動了兩戶移民共同發展食用菌。藏族菇農火高洋,原來在建築工地打工,後來學習種植食用菌,承包了11個菇棚種植香菇新品種。他說:“原來栽培的蘑菇品種費時費工,還是現在這個品種好管理,收成也挺好,到了採收季,每個棚每天能採收500斤。”

劉丁漢、火高洋致富的背後,是許許多多像班立桐這樣的農業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基層農技推廣隊伍紮根生產一線,宣傳強農惠農政策,推廣先進適用品種技術,反映基層實際需求,發揮着橋樑紐帶作用,爲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班立桐的提案之二,即積極推進農技推廣體制機制創新,充分發揮人在配置推廣資源方面的作用,創新市場化農技推廣模式,大力發展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打通科技進村入戶“最後一公里”。

去年,是班立桐履職的第二年,但他長期以來把定崗定責看作是機構和隊伍體系建設的必要條件。工作中,他提倡明確基層農技人員崗位職責,減少事務性工作,服務主責主業。對於如何提高農技推廣實效,班立桐的思路是,安排必要工作經費,對計劃推廣的技術和品種進行小範圍試驗,使農民“看得見、摸得着”,用實例引導農民接受新技術、新品種。

加快建立多元化的農技推廣體系是班立桐多年的期待。他希望能通過提供補貼等經濟激勵手段,鼓勵農民採用新技術,充分發揮第三方社會化服務組織作用,建立農技推廣社會化服務長效機制,進一步推動市場化運作。通過努力,班立桐欣喜地看到,“財政供養+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公益組織+行業協會”並重的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正在逐漸形成。

在班立桐的文件夾裡,細心而鄭重地收藏着提案承辦單位的回覆函,函上還有他認真劃下的線段。這些,都是他爲國履職、爲民盡責、力求實效的生動實踐。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