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住了!南北差異最大的省,地名到底多有梗?

本文經“地道風物”微信訂閱號授權轉載

特此感謝!

你可能不知道蚌埠和蕪湖在哪,但你一定在 視頻 彈幕裡刷到過這兩個梗——

“蚌埠住了”(“繃不住了”)

“蕪湖起飛”(“嗚呼起飛”)

其實,不用括號解釋,大家一讀就知道是什麼意思。巧合的是,這兩個要“扣錢”的諧音梗出自同一個省——安徽的地名。常年上榜最沒存在感省份的安徽,卻一次次憑地名造梗出圈,刷遍全網。

安徽的地名,你還有哪些熟悉的?

製圖/一口sa湯差點噴出來

蚌埠與蕪湖,一個在皖北,一個在皖南,一個“河邊產珍珠”,一個“湖中多水草”。安徽南北被兩條大河分隔:作爲南北地理分界線的淮河,與第一大河長江,說安徽是全國南北差異最大的省份,一點也不誇張。

所以,她時常出現在“到底是北方還是南方”、“吃鹹還是吃甜”的爭論中。安徽南北的差別,不只在地形、氣候、方言、食俗,就連地名也是各具特色。

南北地理分界線——淮河從安徽北部流過。

圖/視覺中國

淮河以北的皖北,從殷商古都亳州到春秋古國宿州,從兵家必爭的古戰場垓下,到老子、莊子的故里渦陽、蒙城,那是中原農耕文明積澱下來的沉甸甸的地名。

黃河與淮河沖積出皖北平原

這裡的歷史如腳下黃土一樣厚重。

攝影/傅鼎

長江以南的皖南,因山爲脊樑而神奇的黃山,以水爲血脈而靈動的秋浦,山水交織留下如水墨畫的江南氣韻;這裡是安徽最具文化氣息的地方,也誕生了如歙縣、黟縣這樣難念難懂的地名。

皖南第一山——黃山。

攝影/石耀臣

江南的徽州(今黃山),與江北的安慶,貢獻了“安徽”的省名。江淮之間,處在南北過渡帶上的皖中兼容南北。省會合肥,地名既魔性十足,又容納山河湖海;小地名裡既有銘記楚國舊都的“郢”,也有南國水鄉纔有的圩、衝,如皖北一般歷史厚重,也如皖南一樣山水靈動。

安徽南北差異到底有多大,看看這些有梗、有料的地名就知道了!

點開看看,這些安徽地名你會讀嗎?

攝影/一口sa湯差點噴出來

皖南,婉約的江南

安徽的“顏值擔當”

淮河與長江把安徽切割成差不多相等的三部分,從廣袤的平原,到秀麗的丘陵,再到險峻的山巒,從北到南地勢逐漸升高,轉爲複雜,宛如一波巨浪向南涌去卻瞬間凍結。

雲霧繚繞的黃山,奇鬆立於石上。

攝影/方托馬斯

長江沿岸及以南,池州、銅陵、宣城、黃山、蕪湖、馬鞍山六市,東鄰江浙,南接江西,這裡被稱爲皖南。

皖南多山,除了“天下第一奇山”黃山,還有“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華山、被稱爲“五大仙山”之一的齊雲山。 登高望遠,飛天流雲,竹海茂盛,宛如仙境。

向左滑動

九華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攝影/盧文

皖南也多水,大河除了長江與淮河,最南邊還有徽州人的母親河——新安江,三大水系也能劃分出“三個安徽”。長江兩岸的丘陵平原上,更是河湖縱橫。

新安江,徽州人的母親河。

圖/視覺中國

夏季時梅雨氤氳,秋季時曬秋遍野絢爛。這裡種水稻、茶葉,一如我們想象中的婉約江南。愛喝茶的人,大概都能從一衆名茶裡得知皖南的地名——黃山毛峰、祁門紅茶、太平猴魁、涌溪火青、休寧松蘿、涇縣蘭香......

長江與淮河,分隔出“三個安徽”。

製圖/孫璐

皖南,正是安徽最具詩情畫意的地方。皖南的地名,也美得像山水畫。

以水命名的,最著名的無疑是蕪湖。西漢時據說當地有一大湖,“蓄水不深而多生蕪藻”,蕪湖因此得名。蕪湖還有個別名——鳩茲,也與水有關。因爲地處長江岸邊,所以這裡水草豐美,鳩鳥雲集。

蕪湖鏡湖,一派南國水韻。

攝影/方托馬斯

蕪湖下轄縣區,也是一片“水靈靈”。鏡湖區是因爲有南宋時期開鑿的鏡湖而命名;鳩江區顧名思義是長江的鳩茲段;弋江區是因爲青弋江穿過,在這裡匯入長江。

除了蕪湖,還有績溪——兩條溪水交織如績;貴池,樑昭明太子蕭統盛讚這裡“水好魚美”;池州,則“取貴池以爲州號”。池州的別名很有詩意,叫“秋浦”,以秋浦河這條“流淌着詩的河”而得名,李白“五到秋浦”,留下了四十多首瑰麗的詩篇和許多動人的傳說。

績溪龍川,油菜花田勾勒河岸。

攝影/方托馬斯

以山命名的,有黃山腳下的黟縣,因爲黃山古稱“黟山”,黟縣得名也就順理成章。祁門同樣與山有莫大的緣分,縣東北有祁山,西南有閶門,所以合名“祁門”。馬鞍山自然是以山爲名,民間傳說項羽死後,烏騅馬的馬鞍掉落江邊,便化作馬鞍山。

山水孕詩情,皖南的地名,充滿了詩意。李白名詩“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中的敬亭山、“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桃花潭,都在今天的宣城。因宣城而得名的宣紙、宣筆、宣酒,成就了古人心中的文氣江南。

向左滑動

圖1:晨霧中的桃花潭宛若仙境。攝影/方托馬斯

圖2:宣城落羽杉溼地公園的秋色。攝影/李瓊

徽州更成爲文人墨客的夢幻之地,湯顯祖寫:“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許多人認爲這句詩其實是在貶低徽州,明清時期的徽州,是衆人羨慕的流金之地,徽商富可敵國,而湯顯祖不屑與之爲伍,於是寫下這句詩。

向左滑動

圖1:西遞徽派建築。攝影/方托馬斯

圖2:宏村月沼。攝影/李文博

有趣的是,湯顯祖眼裡繁華鼎盛的徽州,如今卻是淳樸寧靜、悠然超脫的象徵。這種反差,讓“徽州”這個地名在數代人心中有着不同的印象。如今,無論從哪條道路進入徽州,映入眼簾的都是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長卷圖——

青山逶迤、綠水蜿蜒、樹影婆娑,崢嶸的牌坊,粉牆黛瓦的民居,鉤心鬥角的祠宇。橋吐新月,塔摩蒼穹……安徽的世界文化遺產,除了黃山,便是徽州的西遞、宏村古民居,如今,徽州古村落是美術生公認的寫生聖地。

向左滑動

圖1:歙縣棠樾古牌坊。攝影/盧文

圖2:歙縣許國牌坊。攝影/繆克強

在皖南,還有另一些地名,是從北方“複製粘貼”而來。

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晉室南遷,中原百姓渡江逃難,把故土的地名也帶了過來,這就是僑置郡縣。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有的僑置郡縣消失了,有的卻反客爲主,替代了原來地名,今天的南陵、繁昌、當塗,便是這一類強勢的僑置縣。原來的繁昌是在今日河南許昌境內,如今,它已在江南的蕪湖。

向左滑動

池州儺戲,被譽爲“戲曲活化石”。

攝影/方托馬斯

在中國的政治、經濟重心南移之前,長江以北、淮河以北,遠比皖南發達、精彩。皖北的安徽,更與皖南有着迥然不同的面貌。

向左滑動

徽州文化的代表:

手工製作的油紙傘、涇縣宣筆、徽墨。

攝影/方托馬斯

皖北,濃濃中原風

安徽的“歷史課代表”

說着吳儂軟語的可能是安徽人,操着一口中原官話的可能也是安徽人,他們就來自皖北——淮河沿岸及以北,包括蚌埠、阜陽、宿州、淮北、淮南、亳州六市。

這裡屬於黃淮平原,黃河與淮河沖積而成,沃野千里,秋種小麥、夏種玉米,孕育了中國的百億糧倉。這裡的人們吃饅頭、喝稀飯、聽豫劇,一派濃濃的中原風情。

皖北的黃淮平原沃野千里。

攝影/傅鼎

相比於秦嶺南北濃墨重彩的差異,淮河像一條筆墨漸淡的模糊的分界線,淮河南北有差異,也有共性。因淮河命名的一對並不接壤的兄弟城市——淮南、淮北,一個偏北,屬於暖溫帶,一個偏南,在暖溫帶和亞熱帶的過渡帶;淮北是一望無際的平原,而淮南除了平原,也多了些低矮的丘陵。

八公山,淮南的文化名山。

攝影/李瓊

由於地理、氣候、水質、土壤等等的不同,兩地的農作物也有差別,“橘生淮南爲橘,生淮北則爲枳”便是最好的證明。 當然, 這裡的淮南淮北並不是特指兩市,而是淮河以南、淮河以北。 不過 , 兩個城市都是重要的煤炭大市,淮南因煤炭運輸,更是成爲中國鐵路車站最多的城市。

六種方言在安徽匯聚,

淮南、淮北的方言也有差別。

製圖/王躍、一口sa湯差點噴出來

皖北地名除了與淮河的關聯以外,與中原其他地方一樣,大多樸實厚重,歷史悠久。

遠至上古時期,傳說大禹在皖北召開“塗山大會”,這就是蚌埠禹會區地名的由來。亳州的“亳”,曾是商湯的都城名,沿用至今。更多皖北的地名,則來自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國。

成湯滅夏建立商朝,在亳州立都190年。

攝影/石耀臣

比如宿州、蕭縣,得名於春秋時期的宿國、蕭國。淮南鳳台,古稱州來,也是春秋時期的國名。再拿僑置縣來說,今天馬鞍山市的當塗縣,原本在蚌埠懷遠縣附近,因爲有塗山在境內,這裡的人認爲自己是古塗山國的後裔,所以叫當塗。

宿州蕭縣杜樓鎮,這裡有最長的村莊地名——

鞭打蘆花車牛返。

攝影/李瓊

壽縣在古代稱作壽春,是戰國時楚國最後一座都城。在這裡,淮河自西向東北從壽春城的西北面流過,淠河、東淝河向北匯入淮河,著名的八公山佇立在北面丘陵之中。南北朝時期那場“淝水之戰”,就發生在這裡的瓦埠湖附近。

淝水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潰敗的前秦也因此滅亡。同樣載入史冊的,還有在戰爭中誕生的成語典故,比如我們熟悉的:“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風聲鶴唳”、“東山再起”、“成敗在此一舉”等等。

宿州碭山縣的擊鼓表演,北方氣息濃厚。

攝影/李瓊

皖北還有許多歷史課本上耳熟能詳的地名。秦末陳勝、吳廣起義的大澤鄉,楚漢相爭最後決戰的戰場,被稱爲“世界七大古戰場”之一的垓下,都在宿州。

淮河作爲中國南北分界線,並不是一條筆觸分明的線,而是一段模糊的區域。對於皖北皖南來說,皖中就是一段模糊的區域。皖中兼具南北,地名也是。

鬥羊比賽,興於魯皖交界地帶。

攝影/李傳新

皖中,貫通南北

歷史、詩意,我全都要!

長江與淮河之間的皖中,和江蘇的江北同屬江淮地區,這裡的方言、食俗、地貌,是南北過渡帶上的淮揚風韻,是四方人文交匯的舞臺。地名也是,既有厚重的歷史,也有唯美的詩意。

巢湖市鼓山,皖中既有平原,也有山嶺。

攝影/李瓊

皖中的中心,有座以“兩個胖子”命名的城市,相比被人寫歌傳唱的舊稱廬州,她的名字常常被人吐槽土氣,還曾提出“兩個胖胖歡迎您”作爲其旅遊標語,自黑起來讓人心疼——

點開看看,真的是“兩個胖子”嗎?

製圖/吳玖洋

這“兩個胖子”正是安徽的省會——合肥,其實這個名字出現比廬州早得多,早在兩千多年前司馬遷寫《史記》時就有了,而廬州一詞到了隋代纔出現。

那麼,“合肥”是怎麼來的呢?其實,合肥應爲“合淝”——東淝河與南淝河發源於此地,按辭書之祖《爾雅》的解釋:“歸異出同曰肥”,合肥因此得名。 北魏酈道元的解釋則有所不同,他在《水經注》裡寫:“施(今南淝河)合於肥(今東淝河)”。 無論如何,合肥因東淝河與南淝河而得名,是不爭的事實。

合肥下轄區縣地名,個個十足仙俠範兒。

製圖/孫璐

而合肥作爲一個被名山、大川、魚塘、農田團團包圍的城市,下轄區縣的名字,也把“江河湖海”都佔全了。除了肥東、肥西這兩個和合肥一樣魔性的地名外,其他則是仙俠範兒十足的蜀山、瑤海、巢湖、廬江、包河......沒錯,蜀山不在四川,而在合肥。

合肥再往西南,這裡和皖南一樣多山,大別山和霍山組成的皖西山地,有漢武帝時就封爲“南嶽”的天柱山、大別山第二高峰的天堂寨...... 天柱山可謂是冠名專家, 自古以來它有天柱山、潛山、皖山等多個名字,於是一南一北分別誕生了潛山、嶽西兩個地名,殊途同歸,都是天柱山的孩子。 安徽的簡稱“皖”,也來自天柱山。

向左滑動

天柱山又叫皖山,安徽簡稱由此而來。

圖1攝影/李瓊 圖2攝影/石耀臣

這裡和皖南一樣多水。小地名裡經常見到的“衝”——鴨林沖,姚海衝等等,在地理上就是帶着水源的山區平地;以“圩”命名的聚落,莫不位於築堤御洪的河網或濱湖地區。

皖中也和皖北一樣,有許多歷史厚重的地名。皖中的農村,遍地都是“郢”、“郢孜(子)”,以楚國國都“郢”命名,是春秋戰國楚文化的遺存。

肥西縣劉銘傳故居。

攝影/王月敏

秦軍攻破壽春後,壽春城裡楚國貴族和百姓紛紛出逃,不少人流亡到江淮各地散居下來,這些楚國遺民將居住的村落稱爲“郢”,正是爲了紀念故國。在皖中地區,二三十戶四五十戶的就稱爲“小郢”,上百戶的就稱爲“大郢”。

滁州的琅琊山,據宋代《太平寰宇記》記載,它的得名與東晉元帝司馬睿曾寓居於此有關。司馬睿曾爲琅琊王,其王號得名于山東的琅琊國,所以滁州的琅琊山,也與山東的琅琊國(郡)遙相呼應,一脈相承。後來,北宋文豪歐陽修在此寫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記》。

滁州琅琊山,歐陽修醉酒之地。

圖/視覺中國

安徽地名,是安徽南北差異的縮影,也是中國南北差異的縮影。在安徽,可能同一個縣才能算老鄉,這種南北差異也反映在地名裡,不同的地名,看見的是三個不一樣的安徽,看見的是不一樣的歷史與山水。

但不變的是,這些地名都承載着城市的記憶,是每一個安徽遊子念念不忘的回家的路。

歙縣汪滿田魚燈,

護佑一代又一代的安徽人。

攝影/方托馬斯

文丨李亦

圖片編輯 | 王家樂

地圖編輯 | 孫璐

地圖審覈 | 程遠

設計 | 吳玖洋、一口sa湯差點噴出來

頭圖攝影 | 石耀臣

封圖攝影 | 方托馬斯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俠客地理授權轉載

尋找自然美景

探秘山水奇觀

用腳、相機和鍵盤記錄地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