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6死調查一度卡關 衛生局2度清消「採樣均呈陰性」
▲檢察官根據天氣紀錄與員工作業模式,還原寶林茶室粿條(紅圈)存放不當害命的過程。(圖/臺北地檢署提供)
記者劉昌鬆/臺北報導
北檢偵辦寶林茶室6死食安案件,偵辦之初需靠衛生單位專業採樣比對,找出害人喪命的原因,但衛生單位第一時間對環境採樣後,連續做了2天的清消,等懷疑是食材出問題時,食藥署採集到的食材化驗呈陰性,檢察官陳昭榮根據專家意見,比對天氣與廚房環境,才能在沒有找到病毒的情況下,還原這起矚目的民生案件。
2024年3月22日,呂姓男子到寶林茶室A13分店食用「馳名炒粿條」後,因腹痛、腹瀉等症狀就醫,經轉送臺北馬偕急救不治,此時北部多個醫療診所傳出類似病例,通報疑爲食安案件,臺北市衛生局在24日前往寶林A13,取得環境樣本後,對餐廳內部進行清消,隔天(25日)再前往清消,並取得菜刀等樣本,準備帶回做比對。
▲北檢詳列偵辦寶林茶室6死食安事件的偵辦經過。(圖/臺北地檢署提供)
全案在26日已傳出近20名消費者受害,北檢分案指揮警方會同衛福部食藥署、臺北市衛生局等單位,大規模進行蒐證並約談,雖然這次在寶林,採集到包括粿條等食材在20多種樣品,但比對不出可能的病毒或細菌來源。
所幸專家指出,死者是死於不會因高壓破壞的邦克列酸,而邦克列酸只有在唐菖蒲柏克氏菌椰毒原型菌株才能產生,這個唐菖蒲柏克氏菌適合在溫熱潮溼的環境生長,若遇到降溫,就會釋出有毒的邦克列酸。
檢察官陳昭榮詳細比對寶林A13所在的臺北市信義區氣溫紀錄,事發前當地氣溫從3月13日的平均攝氏17.7度,上升17日的21.4度,18日後急速降溫,到19日只剩15.5度,加上寶林茶室設在百貨公司內,百貨公司每晚關閉空調,導致溫度上升。
▲北檢指出,寶林購買的食材外包裝已清楚標示,開封后需冷藏保存。(圖/臺北地檢署提供)
根據現場履勘以及員工證述,不同食用期限被混裝的粿條,平常被裝在置物籃內,放在近地面的櫥櫃下方,在員工下班前沖洗地面時,創造出悶熱潮溼的環境,符合唐菖蒲克氏菌椰毒病原型生長環境,進而產生致命的邦克列酸。
檢察官調查後,認爲寶林實際負責人黎仿軒只顧着拓店、賺錢、省成本,輕忽餐飲業最重視的食品衛生安全,依過失致死等罪起訴求刑4年以上徒刑;代班廚師胡清富未注意食材保存,又未落實防止交叉污染、先進先出等重要食安基本原則,供述態度不佳,具體求處4年2月徒刑;另正班廚師週日豪、內場服務生阮氏明英、A13店長王順德分別因未落實食材管理制度等原因,被一併提起公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