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休假權,如何從“要我做”變爲“我要做”
原標題:保障休假權,如何從“要我做”變爲“我要做”
近日發佈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要保障休息休假權益。嚴格落實帶薪休假制度,將帶薪休假執行情況作爲工會維護職工權益的重要內容。鼓勵帶薪年假與小長假連休,實現彈性錯峰休假。
鼓勵帶薪休假與小長假連休不是一個新鮮事。2020年4月,四川發佈提振經濟發展意見,鼓勵帶薪休假與“五一”勞動節、端午節等小長假連休,打造新的黃金週。而此前,已有浙江、江西、河北等地提出鼓勵2.5天帶薪休假,促進消費。
而當我們把最近的幾個新聞合起來看則會有更大的視野。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全國總工會辦公廳主任呂國權提出,建議帶薪休假納入企業信用評價體系,監控企業休假執行情況,違規企業罰款;相關部門將規制隱形加班、保障離線休息權等列入監督清單,依法劃清生活和工作邊界。另外,最近美的、大疆、海爾等企業紛紛催促員工下班,減少低效加班,甚至採用直接關燈驅趕的方式來保證政策落地。
在效率至上的時代語境中,休息曾被異化爲浪費的同義詞。但從近期的這些新聞中,我們不難發現一個隱約的線索,政策層面和社會層面正試圖以制度設計重構中國人工作與生活的節奏。當加班文化成爲心照不宣的生存法則,勞動者陷入越努力越低效的怪圈,企業則困於低價競爭的泥淖。多項研究指向,每週持續工作超過48小時或50小時會顯著損害健康,間接影響創造力。這樣的狀況於個人、於企業、於社會、於國家都不能持續也無法持續。
當然,外部壓力也是不爭的事實。歐盟於2024年底通過的《禁止強迫勞動法案》,將於2027年12月全面實行,中國的出口企業面臨工作時長的嚴峻挑戰。但更多改變動力來自經濟轉型的內部需求。202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產業政策進行了全面部署,核心聚焦於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升級與科技創新,並統籌內需擴張與高質量發展。賦予勞動者自主安排時間的權利,實際上就是在倒逼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企業必須通過提升效率、創新產品來吸引客戶,而非單純依賴人力成本優勢。
而從擴張內需、提振消費的角度來看,讓勞動者擁有真正的休息時間,是對人性的尊重,更是撬動內需的戰略支點。鼓勵彈性休假、實現彈性錯峰休假,不是福利,而是權利,不是生產的對立面,而是可持續發展的必需。當勞動者不再被時間追趕,時光的縫隙中才能播種出生活的詩意,而這樣的詩意終將反哺出一個更健康、更可持續的消費生態與更從容、更文明的社會圖景。
政策落地不會一帆風順。企業擔憂成本增加,勞動者擔心有假不敢休,“最後一公里”的梗阻如何破解需要執行的堅定與智慧。只有當制度設計與企業利益、員工需求形成共振,休假權保障才能真正從“要我做”變爲“我要做”。(光明網評論員)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