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671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跨越9年,奔赴“希望之約”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楊曉露)6月18日上午,在北京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採集室裡,遼寧省大連醫科大學2017屆畢業生陳桐躺正躺着採集造血幹細胞。這是大連醫科大學成功完成的第23例造血幹細胞捐獻,也是北京市的第671例。北京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這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一場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救助。
一場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救助
2015年,大三學生陳桐在學校留下了自己的血樣信息,成爲中華骨髓庫的一員。“因爲我們是醫科院校,所以經常舉辦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宣講活動,參加了幾次我瞭解到捐獻的過程很安全,而且能幫到別人是很有意義的事,所以就採了血樣。”陳桐說。
大學畢業後,陳桐離開大連來到北京工作。今年3月,他收到北京紅十字會的電話,得知自己的造血幹細胞和一個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了。“我想也沒想就說捐吧。”
此時距離陳桐留下血樣信息已經過去了9年,青澀少年也成了穩重的丈夫。得知陳桐要捐獻造血幹細胞,他的妻子、父母、岳父岳母都很擔心。“雖然他們也支持我幫助別人,但越臨近捐獻日期他們也越擔心,我拜託北京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爲家裡人做了更加準確、專業的講解,他們逐漸瞭解到整個過程是科學安全的,才漸漸放下心來。”陳桐說。
在採集過程中,捐獻者經常會覺得有些冷,所以採集室裡關閉了所有制冷設備。“我現在感覺很好,你們要是熱可以把冷氣打開,因爲我也有點熱。”陳桐笑着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歷時四個半小時,造血幹細胞採集完畢,陳桐完成了捐獻任務。“採完之後我就去吃飯了,身體沒什麼問題,吃完飯感覺自己又滿血了。”陳桐語氣裡透露着輕鬆。當天下午他的造血幹細胞將從北京送到河南,救治一位3歲的白血病小患者。
兩個陌生人之間來之不易的緣分
捐獻造血幹細胞是一場救助,也是兩個陌生人之間來之不易的緣分。“這次收到通知我其實又開心又忐忑,我擔心捐不成。”因爲2021年,陳桐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彼時,陳桐第一次接到配型成功的電話,他也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但後續由於情況有變,他沒有再收到捐獻通知。“這中間我還通過紅十字會骨髓庫熱線把新更換的手機號做了修正,就擔心他們需要時聯繫不到我。”
北京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兩個陌生人配型成功已經是十萬分之一,從配型成功到捐獻要經歷高分辨率檢測、體檢等程序,在這個過程中有的捐獻者可能因爲各種因素毀捐,也有因爲身體條件不符合標準無法捐獻,受捐者也可能因爲病情發生變化無法接受捐獻。
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告訴陳桐,因爲有了他的幹細胞,這個受捐小朋友未來的性格、體型很可能和他一樣,長成活潑強壯的樣子。
住院等待捐獻的這幾天裡,陳桐認識了很多白血病患者,有等待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大哥,也有即將參加中考的少年。這個活潑又健談的年輕人的到來,也讓病房裡多了一點生氣,他們紛紛給陳桐點贊。陳桐的到來就像是隔壁房間亮起了一盞燈,讓他們相信自己也能等到有人來點亮他們生命裡的那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