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今夏前兩月蚊子變少了
蚊蟲叮咬指數等級及防護建議 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員劉美德懸掛二氧化碳誘蚊燈,用於測算蚊蟲的活躍密度
每年進入夏季,蚊蟲都變得活躍起來,不少市民深受其擾,各種各樣的蚊蟲也會攜帶病原體,危害人們的健康。自2021年起,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北京市氣象服務中心每年夏季都會聯合發佈蚊蟲叮咬指數預報,提供蚊蟲危害風險提示和防護建議。6月29日,本市平均蚊蟲叮咬指數爲四級,叮咬風險較高。蚊蟲叮咬指數如何測算?針對不同的叮咬等級如何做好防護?使用驅蚊產品有何注意事項?今年夏季本市蚊蟲密度趨勢如何?……針對這些疑惑,北京青年報記者專門採訪了北京市疾控中心消毒與有害生物防制所副研究員劉美德,爲廣大市民解鎖防蚊蟲的“正確姿勢”。
二氧化碳誘蚊燈法算出蚊子密度
蚊蟲叮咬指數是如何算出來的?據劉美德介紹,疾控部門在全市16個區共佈局了241個蚊蟲監測點位,這些點位涉及居民區、公園綠地、旅遊景點、農村民居、農村養殖場、醫院等單位,哪裡蚊子多,就把監測點位設置在哪裡。
這些點位如何監測蚊子?劉美德說,蚊子叮人依靠人體散發出的二氧化碳、乳酸等物質,這些相當於蚊子尋找目標物的信號來源,本市採取的監測手段主要使用二氧化碳誘蚊燈法。劉美德說,每個監測點位會至少掛4盞誘蚊燈,誘蚊燈通過一根導氣管連接着二氧化碳儲存罐,打開後會慢慢釋放二氧化碳,其釋放量與一個正常人身上散發的二氧化碳量基本相當。當蚊蟲被二氧化碳吸引,便會飛進誘蚊燈下,底部的風機會將蚊蟲吸入“捕獲”。每個監測日的日落前後各一個小時,正是蚊子活躍的高峰期,監測人員便會將裝置打開,監測兩個小時後關閉。將蚊子蒐集好之後用乙醚麻醉,數出所有點位引誘的蚊子數量和種類。
劉美德表示,目前這項工作由全市疾控部門負責,每個月各監測點將數據彙總至市疾控中心,再將所有點位蚊子的總數除以燈的數量和小時數,最終測算出蚊蟲的活躍密度,最高的平均數值大約在4.5只到5只/燈·小時,這就是四級到五級左右的蚊蟲叮咬指數了。
蚊蟲數據加氣象數據形成預測模型
不同的蚊蟲密度意味着不同的蚊蟲叮咬指數等級和叮咬風險,市疾控會給出相應的防護建議。比如,蚊蟲叮咬指數等級爲一級時,可正常開展各項戶外活動,敏感人羣適當防護;而當蚊蟲叮咬指數等級爲五級時,則建議敏感人羣依自身情況在早晚蚊蟲高峰期減少外出,其他人羣儘量選擇穿長袖長褲,也可選用驅蚊劑塗抹於裸露的皮膚,避免在蚊蟲高密度環境長時間停留。可每隔一天檢查一次居家周邊環境,翻盆倒罐清除積水,並積極參加所在區域滅蚊活動。蚊蟲叮咬指數爲五級時體感如何?劉美德表示:“達到五級需要特殊的氣象條件,如溼度比較大、空氣比較悶熱、氣溫稍微高些,蚊蟲的叮咬騷擾會顯著增多,不過五級的出現概率不高,大概一年出現一兩次左右,夏季大多爲三級或者四級。”
不過,這個數據並非每日都要實時測算,而是用上了數據預測模型。劉美德介紹,蚊蟲從卵期、幼蟲期、蛹期發育至能飛行叮咬人的成蟲期,大概需要7到10天,因此市疾控部門每10天監測與彙總一次。因爲蚊蟲密度與氣象因素密切相關,自2021年起,本市疾控部門便與氣象部門展開了密切的協作,結合氣象部門發佈的氣溫、溼度等數據,擬合出一個蚊蟲叮咬的預測模型來,可以通過氣象預測結果、基於預測模型去實時預測蚊蟲叮咬指數。
“實時發佈蚊蟲叮咬指數,既爲市民生活或出行防蚊做出了預警,也爲政府部門防疫提供了相關決策支持。未來,隨着預報等級要求越來越高,我們可能也會適當增加監測點位數量,以提高預測的精準度。”劉美德說。目前,該數據的發佈平臺爲氣象北京微博及微信公衆號、北京花粉監測預報微信公衆號、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網及微信公衆號等,市民可隨時關注。
蚊蟲密度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劉美德介紹,由於蚊蟲生長密度與溫度、降雨量、溼度、風速等氣象因素密切相關,其中最爲關鍵的兩個因素是溫度與降雨量。適宜蚊子活動的溫度區間大致爲16℃至35℃,如果氣溫超過35℃,蚊蟲叮咬機率會大大降低,因爲高溫限制了蚊蟲的活動,包括外在生態行爲活動和內在的發育、繁殖等生理行爲。但並非高溫天氣把蚊子“熱”死了,而是蚊子在這種溫度下不愛活動,找各種溫度較低的地方躲藏起來,比如一些下水道、草叢中、樹洞裡等。因此,一旦遇上高溫天,大家可能會感受到蚊蟲叮咬變少了。
在降雨量方面,因爲蚊蟲生長繁殖離不開水體環境,水體多的地方蚊子也往往比較多。劉美德說,一旦溫度不算太高,降雨又多,蚊子就會非常活躍,蚊蟲叮咬人羣的機率也會升高。到了夏天,北京有句話來形容蚊子和降雨的關係——“一場雨一場蚊”,尤其是白紋伊蚊表現得特別明顯,白紋伊蚊就是人們俗稱的花蚊子、黑白蚊子,因爲下過雨之後會產生很多孳生水體,一方面促進了白紋伊蚊卵的孵化,也有利於其幼蟲的生長,蚊子自然就多了起來。
也有不少市民反映,感覺今年蚊蟲數量比去年少了。從監測數據來看,今年到6月中旬一共監測了5輪蚊蟲密度,蚊蟲密度確實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劉美德表示,這或許與氣溫升高有關,今夏持續的高溫抑制了蚊蟲的活躍度。根據市氣象部門的信息,今年5月7日,北京就早早入夏,比常年提前了13天。進入6月份以來,北京高溫天氣頻繁光顧。截至6月25日,今年6月的高溫日數已經達到7天,明顯超過了常年6月同期的3.9天。後續北京的高溫天氣要是增多,也可能影響蚊蟲密度。
夏季強降雨過後要重視防蚊蟲
根據5月31日召開的2024年北京市防汛工作新聞發佈會上介紹的信息,今年北京的大雨及以上量級降水日數將偏多,預計汛期出現大雨及以上量級(日降水量≥25毫米)的日數爲5-8天,較常年同期(4.5天)偏多1-3天。降雨天氣會如何影響蚊蟲密度?
劉美德表示,如果是大風大雨天氣,人們直觀感受蚊子會比較少,因爲水體是流動的,尤其是一些洪水,會將蟲卵和幼蟲孳生的水體直接沖刷掉,不利於蚊蟲生長,大風天氣也會影響成蟲飛行。“如果天氣預報預測未來一兩天有大風、暴雨等,我們會將叮咬指數等級預報適度做一些下調。”劉美德說。
“但需要注意的是,強降雨或洪水過後,水體不流動了,會產生一些水坑、水窪,而且人們的居住環境容易受到污染,糞便、垃圾、動物屍體如不能及時清理,蚊蠅孳生增多,鼠類活動加劇,很容易發生傳染病特別是腸道傳染病和媒介生物性傳染病,這就是爲什麼強降雨或洪水過後,一定要重視病媒生物預防控制工作,做到大災過後要防大疫。”劉美德說。
環境治理是強降雨後病媒生物預防控制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北京市疾控中心也已經發布了相關的防控提示,例如,在強降雨發生時,應及時處理動物屍體;可搭建臨時廁所,集中處理糞便;及時清理街道或居民區周圍的淤泥和垃圾;填平或疏導地面積水,傾倒容器積水並倒置容器;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完善防蚊蠅設施,在住所裝上紗門紗窗,使用蚊帳等。
科普
北京有哪些蚊子種類?
白紋伊蚊佔比不高但威脅最大
研究發現,一隻蚊子至少攜帶300多種病菌,通過叮咬人類可以傳播包括登革熱、瘧疾、黃熱病、絲蟲病、腦炎等在內的80多種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在所有害蟲中,蚊子是第一大致命殺手,每年約有78萬人死於由蚊蟲叮咬引起或傳染的疾病。
目前數量佔比最高的蚊子是淡色庫蚊,其形態中等,翅透明,體色棕黃色或淡褐色,主要孳生於中度污染的各類水體中,如污水池、臭水溝、雨水並積水、下水道積水等。這種蚊子個頭比較大,俗稱黃蚊子,大約佔捕獲總數的90%左右。淡色庫蚊的幼蟲一般在5月份出現,7-8月份達到成蟲全年成蚊高峰期,目前淡色庫蚊對北京人羣的健康威脅主要是叮咬騷擾。
其次是白紋伊蚊,是北京數量佔比排名第二的蚊子,俗稱花蚊子,其形態小型到中型,身體的多數部位爲黑色或深褐色,分佈有若干白色條紋,胸部背面中央有一道顯著銀白縱條。幼蟲喜好孳生在小型積水容器中,如家居廢棄的盆、桶、鍋、碗中,室內的插花瓶、水缸、花盆託中。
劉美德說,這種蚊子數量在北京大約佔10%左右,雖然佔比不高,但卻是對健康威脅最大的,會傳播登革熱、寨卡病毒、基孔肯雅熱等多種蚊媒病毒病,尤其是登革熱。近期,登革熱疫情正在泰國、馬來西亞、老撾、斯里蘭卡等多個國家流行,疫情來勢兇猛,而這種蚊子正是登革熱的重要傳播媒介。暑期來臨,市民出國旅遊活動增多,面對可能的蚊蟲傳播病毒,尤其是登革熱,劉美德表示,北京也一直在積極做好登革熱的各類應急準備工作,包括設計應對預案、開展演練等。
此外,北京還有三帶喙庫蚊、中華按蚊等多種蚊種。其中,三帶喙庫蚊是乙腦病毒的主要傳播媒介,蚊感染後10-12日能傳播乙腦病毒,並可經卵傳代越冬,是乙腦病毒的長期儲存宿主。乙腦被納入我國法定乙類傳染病,人羣對乙腦病毒普遍易感,以10歲以下尤其是2-6歲的兒童發病率最高。我國規定孩子出生後要按時接種乙腦疫苗。
挑選和使用驅蚊產品要注意什麼?
選擇包含驅避劑成分的產品
一到夏天,許多市民家中會常備驅蚊花露水、蚊香、電蚊香液、電蚊拍等驅蚊產品。市民在選用驅蚊花露水時,要認準其中是否含有有效的驅避劑成分。目前國內使用的驅避劑主要有三種,分別是避蚊胺、驅蚊酯、派卡瑞丁。這些驅避劑可以阻斷蚊蟲對人體釋放的二氧化碳等物質的感知,等於將“信號”給屏蔽了,蚊子感受不到便不會來叮咬人體。此外,目前所有驅避劑都按照農藥進行管理,因此產品外包裝必須印有“三證”,即農藥登記證、產品質量標準、農藥生產許可證或農藥生產批准文件。
在使用花露水時,可以將其適當塗抹在身體裸露皮膚表面,避免將花露水塗抹在傷口,以及眼睛等皮膚黏膜位置。同時,在使用時要關注花露水的驅蚊有效時間,作用時間到了及時補噴。此外,噴灑花露水的時候應注意避免火源、熱源,因爲其中含有大量的酒精成分,使用時要注意安全。
爲什麼有的人特別愛招蚊子?
或由基因決定血型說暫無定論
劉美德表示,國外有科學家曾經對此做過一個實驗,找了很多同卵雙胞胎,實驗結果發現,只要雙胞胎中有一個人招蚊子,另一個人也肯定招蚊子;其中一個不招蚊子,那麼另外一個人也肯定不愛吸引蚊子。這說明是遺傳和生理機制決定了人對蚊蟲引誘力的強與弱,其實正是這種內在的遺傳與生理機制決定了他會釋放出二氧化碳、乳酸等蚊蟲引誘氣味物質數量與種類,也正是這些體表散發的引誘物質決定了一個人是否吸引蚊子。在生活中,一般來說基礎代謝較高的、新陳代謝旺盛的、愛出汗等釋放蚊蟲引誘物質較多的人羣,以及孕婦、小孩相對更容易遭受蚊蟲的“騷擾”。此外,夏季勤更衣、常洗澡,也能減少蚊蟲叮咬。
有人說,蚊子愛叮O型血的人,對此,劉美德表示,關於哪種血型更招蚊子,目前醫學界並沒有定論。
蚊子在吸取人體血液的同時,也會將自己的唾液注入到人體內,這些注入的物質會引起人體的免疫保護反應,帶來癢、痛等不良的感覺,以及皮膚表面的紅腫現象。被叮咬後一般可使用爐甘石洗劑進行處理,爐甘石洗劑具有消炎止癢和收斂保護作用,能夠幫助減輕由於蚊蟲叮咬所造成的瘙癢不適。當然,如果皮膚因爲特別瘙癢已經抓撓出現破損,還是建議前往醫院門診尋求幫助。
如何正確使用電蚊香液?
避免長期在密閉環境使用
劉美德表示,在使用蚊香和電蚊香液的時候,不建議整天、整宿地使用。不少市民習慣於將電蚊香液長期插在插座上。電蚊香液中的菊酯類化合物是滅蚊的主要成分,在我國這是按照農藥來管理的。這些物質本身就帶有一定毒性,小劑量接觸並不會對人體產生明顯危害,但如果攝入量較大,可能會引起身體不適。
爲了儘可能降低對人體的傷害,建議廣大市民這樣使用蚊香和電蚊香液:可以將房間門窗緊閉,讓蚊香或電蚊香液在空間內作用2到3個小時,人員不在房間逗留,空氣中達到一定濃度之後蚊蟲被殺滅。完成滅蚊過程之後,人員再進入房間內,在紗窗關好的情況下,打開門窗通風透氣。建議市民在室內時使用上述驅蚊產品不要緊閉門窗,否則不利於身體健康。
家中日常如何正確防蚊蟲?
在時間和空間上與蚊蟲錯開
首先,要及時清除衛生死角和垃圾,及時疏通廚房、衛生間地漏,做到無積水。農村的房前屋後、院裡院外,也要注意去除積水。家中種植了綠蘿、富貴竹等水養植物建議每週換水,花盆托盤積水及時清除,每週清理一次,功能性容器(如養花用曬水容器)加蓋,每週換水一次,廢棄閒置花盆等盆盆罐罐翻轉倒置,避免積水孳生蚊蟲。家中的紗布紗窗如果有空洞要及時修補。
如果要外出,在蚊蟲叮咬指數比較高的情況下,可以穿上長衣長褲,或使用驅蚊劑。此外,躲避蚊蟲講究在時間和空間上錯開。從時間上來說,避開蚊蟲活動的高峰期,一般高峰期是在日落前後各一個小時。在空間上,建議少去植被、水體豐富蚊蟲孳生密度較高的地方,從而將蚊蟲叮咬風險降至最低。
本版文/本報記者蔣若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