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將穩妥消除幼兒園“大班額”

本報記者 黎竹 劉旺 北京報道

近日,北京市教委、發展改革委、財政局共同研究,結合北京市實際,制定的《北京市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發佈,其中指出將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切實辦好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首都基礎教育。

《方案》中重點強調,新建、擴建、升級一批新優質基礎教育學校,優質學位供給大幅增加。包括穩定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到2025年,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90%以上;各區均建有從幼兒園到高中全學段銜接的十五年制特殊教育學校,融合教育支持體系更加健全完善。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按照北京市當下的實際情況,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90%以上比較容易,但如何科學規劃學前教育資源配置、加強財政投入保障以促進學前教育的均衡化,仍需要進一步探索。

涉及幼兒園規模

《方案》指出,在優化學前教育資源佈局方面,北京市將有序推動社區辦園點轉型提升,穩妥消除幼兒園“大班額”。

記者注意到,教育部在2016年公佈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提及:“幼兒園規模應當有利於幼兒身心健康,便於管理,一般不超過360人。”

在儲朝暉看來,幼兒園總幼兒數不超過300人的適度規模是未來學前教育的方向,更有利於其高質量發展。以他長期調查的經驗數據來看,幼兒園各級班數不能超過3個,按照小、中、大各3個,每個班25—30個孩子。

爲穩定首都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方案》提出了明確、具體、量化的階段性主要目標:到2025年,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90%以上;公辦園在園幼兒佔比達到60%以上。

就全國而言,教育部等九部門曾於2021年12月發佈《“十四五”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在原有“5080”上進一步提出“5085”目標:到2025年,全國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5%以上,公辦園在園幼兒佔比達到50%以上。

近年來,普惠性資源的擴容增效成果顯著。教育部公開的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89.7%,比2012年提高25.2個百分點,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89.6%。值得一提的是,最新數據表明,目前海淀區普惠率已達92%,所有普惠園按統一標準實施補貼,統一標準收費。

然而,記者也注意到,由於當前適齡幼兒減少的實際情況,有的幼兒園“一孩難求”,一些地方甚至出現幼兒園關停。

對此,儲朝暉表示,北京市不同區縣的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可能存在差異。幼兒園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做精細化,比如減小規模,對超規模的幼兒園進行優化,推動實現優育的目標。

《方案》中亦提及:“增加公辦學位供給,落實教育設施專項規劃,新增小區配套園原則上建成公辦園,鼓勵存量小區配套民辦園協議到期後轉爲公辦園。”

“由於嬰幼兒入托、入學需要考慮到交通安全、休息時間和家長負擔等多方面因素,所以提倡‘就近入園’,因此在基礎佈局時就需要考慮到需求。”儲朝暉強調,“就近入園”非常重要。“我到各地考察時發現,孩子居住地離幼兒園的距離比較遠。要真正落實就近入園,就得做好幼兒園的布點工作。”儲朝暉說。

同時,記者也瞭解到,就全國範圍來看,學前教育不屬於義務教育,沒有法定的就近入園義務。但對比義務教育階段,《義務教育法》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在戶籍所在地學校就近入學。

當下,部分高新區就產業園區配套方面推出了新政策,比如蘇州工業園區、杭州市濱江區近來都對幼兒園招生推出了新政策,試點“就便入園”,即面向周邊企業員工子女提供空餘學位或者根據園區情況配套幼兒園,而且嘗試收入1—3歲的嬰兒,推進托幼一體化。

健全成本分擔機制

目前,在學前教育資源佈局與結構的挑戰下,各地都在探索進一步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在業界看來,財政投入是實現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的根本保障。

重慶的教育從業者陳老師向記者解釋,這是由學前教育的經費保障體制決定的。他以小學與幼兒園的工資發放差異做對比指出,小學的經費由財政全口徑保障,但幼兒園的經費則來自財政生均經費和保教費。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施維雄告訴記者,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保障機制,才能鼓勵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繼續投資,持續爲社會大衆提供優質的普惠性幼兒教育服務。

今年5月,據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方面透露,下一步努力完善普惠保障機制。比如商請中央財政繼續支持學前教育發展,督促各地依照國家標準落實並逐步提高公辦園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和普惠性民辦園補助標準。

《方案》中則強調,健全成本分擔機制。其中包括強化政府發展學前教育責任,優化市區兩級財政投入支出結構,落實補助政策。

記者注意到,《方案》中還提到,完善學前教育資助制度,切實保障在各類普惠園就讀的家庭經濟困難幼兒均可享受減免保教費政策;綜合考慮辦園成本等因素,動態調整公辦幼兒園收費標準;各區教育部門辦園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應不低於市級基準定額標準,目前高於市級基準定額標準的區不得下調。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在2018年已將非教育部門舉辦的普惠公辦幼兒園生均定額標準提高至每生每年8400元或12000元。

儲朝暉認爲,從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角度來看,在一個特定區域裡,基礎教育質量是以一種特定的生態而存在。社會對教育質量問題的關注不單單是對高低的關注,從實現普惠的角度來說,要讓每一個孩子享受的財政經費的額度儘可能接近。“北京的幼兒園之間也存在很大的經費差距,不同的幼兒園之間的經費相差3—4倍,這就涉及均衡的問題,需要長期推進、解決。

關於在推進普惠性學前教育時如何保持優質與均衡並行,《方案》還強調,各區教育、財政等部門要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改善薄弱園辦園條件;推動各類幼兒園協同發展,積極探索聯盟、集團化等辦園模式,整體提升學前教育質量。

不少業內人士也指出,教育、財政等部門應該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據悉,2021年我國財政性學前教育投入佔財政性教育投入的比例只有5.9%,這一數字在2022年上升至6.2%。

推動特殊教育發展

據《方案》要求,到2027年,適應首都發展和學齡人口變化趨勢的城鄉中小學幼兒園學位供給調整機制基本建立,優質教育資源擴充機制更加健全,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特殊教育優質融合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其中強調:“規劃實施新一輪北京市特殊教育學校建設達標工程,各區通過改擴建、開設新校區、學段貫通、集團化辦學等方式,提供從幼兒園到高中全學段銜接的十五年制特殊教育服務。”

儲朝暉指出,此前對特殊教育方面的關注度不夠,特殊兒童存在特殊教育的需求,在2000年以後主要是通過融合的方式隨班就讀,但隨班就讀對部分人來說可能存在難度。

他解釋道:“目前參考國外一些教學模式,隨班就讀能夠讓學生融入一個更廣的人羣,如果是單獨設校設班,可能也難以融入未來社會的生活。融合的前提,就是學校要配備相應資質的師資和實施措施,對特殊兒童進行教育方面保障,這一點是接下來需要努力實現的。”

北京市海淀區融愛融樂心智障礙者家庭支持中心的總幹事李紅向記者表示,近年來特殊教育不僅在義務教育階段實現了階段性的突破,也開始向就業延伸,更多職業教育方面的推動和探索也值得關注。

據悉,目前北京市正積極推動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職業教育、醫療康復和信息技術等相結合,加強融合教育資源建設。比如北京大學醫學部幼兒園於2007年開始探索融合教育,依託北大醫學部的學科專業優勢以及大學資源,形成了成熟的醫、教、研聯合體。

各區均建有從幼兒園到高中全學段銜接的十五年制特殊教育學校,實際上打開了特殊教育的上升“出口”,對當下全國的特殊教育事業的展開來說也具備啓示意義。記者注意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佈的《殘疾人事業藍皮書:中國殘疾人事業研究報告(2023)》顯示,2021年,我國特殊教育專任教師達6.90萬人,增幅達57.89%;特殊教育學校數由2013年的1933所增加到2021年的2288所,在校學生數由2013年的36.80萬人增加到2021年的91.98萬人。同時,大力發展融合教育,不斷完善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10年來,我國殘疾學生在普通學校就讀的比例均接近或超過50%,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5%以上。

此外,《方案》中提到,要依託北京市盲人學校建設北京市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和北京市孤獨症特殊教育學校,推動建設國家級特殊教育數字化資源中心。據《中國孤獨症(自閉症)教育康復行業發展狀況報告》數據,目前中國的孤獨症患者已超1400萬人,其中0—14歲的孤獨症兒童達300多萬人。

相關特殊教育工作者向記者表示,殘障人士的教育權益得到充分保障,需要進一步擴大教育經費的投入,這也有利於進一步解決其就業。

此外,根據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佈的《殘疾人事業藍皮書:中國殘疾人事業研究報告(2023)》,2013年至2021年,特殊教育經費逐年增加,由58.24億元持續增加到149.55億元;自2014年開始,中央特教專項補助經費提高到每年4.1億元,支持範圍由中西部地區擴大到除京津滬以外的所有省份。另據2017—2021年殘疾人就業統計分析,知識技術型就業崗位數量在逐漸增加,勞動密集型就業崗位數量在逐漸減少。

(編輯:於海霞 審覈:厲林 校對:顏京寧)